1950年7月19日,陈赓踏上了越南国土,在边界上受到以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大将为首的越南高级军官的热情迎接。
而陈赓大将在这个时候来到越南,并不是为别的,是根据中央的命令,帮助越南人民进行独立战争,现在的越南人民在挣脱法国殖民者的统治,在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多次的请求之下,中央决定让陈赓大将从云南前往越南。
到达了越南之后,陈赓大将没有停留,随后,直奔越共中央所在地。
面对陈赓的到来,胡志明及越共中央多位领导步出山口迎接他。胡志明与陈几十年前就相识,两人相见时激动相拥,兴奋万分。
当时,胡志明作为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秘书,与周恩来、李富春等我党领导人都有联系,陈赓就是在那时与胡志明相识的。
在与胡志明进行了一番交流之后,陈赓立即踏上了越军与法军作战的前线战场上,也是在指挥这场战斗的过程中,陈赓在电话中与武元甲说道:
“这场仗如果不能打的话,那我就卷铺盖走人”。
陈赓大将为什么会在越南前线说出这句话呢?
他指挥的又是哪一场战斗呢?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向世界宣示了越南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坚定决心。但法国的殖民野心并未因此消退,1946年12月,法军炮轰河内,越南被迫展开长达九年的
面对装备精良的法军,越南人民军在战争初期处境艰难。他们的武器短缺,训练不足,物资匮乏,只能转入山区,以游击战维持抗争的希望。
而法军进一步在中越边境的广西对面部署1.1万兵力,驻守高平、东溪、那岑、谅山等地,通过边境隔离战术切断了中越之间的交通线,严重阻碍了越南抗战物资的运输。
1950年初,胡志明秘密访问中国,向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请求援助。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内战,经济尚未恢复,粮食短缺,工业基础薄弱,国内重建任务艰巨。然而,中共中央领导人认为,越南的抗法战争不仅是民族解放的斗争,更与反帝反殖的共同理想息息相关。他们向胡志明承诺,尽管自身面临诸多困难,中国将尽力为越南提供抗法战争所需的支持。胡志明点名请求陈赓赴越,协助组织边界战役,中共中央随即决定派遣陈赓以代表身份,统一协调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帮助越南人民军打破法军封锁,打通中越交通线。
陈赓深知任务的艰巨性。他率领的工作组于7月7日从昆明出发,乘火车前往越南。工作组由军事、政治、后勤干部组成,还配备了警卫连和电台工作人员,体现了中国对越南援助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陈赓抵达越南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调研工作中。
他不顾旅途的疲惫,每到一地,都详细询问法军和越南人民军的兵力部署、作战能力以及战场地形。
他发现,越南人民军的指挥员在作战指导上存在局限。他们往往将攻占城镇、扩大控制区域作为首要目标,而较少考虑如何消灭法军的有生力量,夺取战略主动权。他们对首战胜利的准备也不够充分,缺乏系统化的战术规划。这些问题使得越南人民军在面对法军时,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陈赓向胡志明分析了当前战局,提出越南人民军的作战重点应放在削弱法军的有生力量上,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
他建议,先攻打孤立的小据点,积累作战经验,再展开较大规模的战斗,尽量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在野战中削弱法军的机动兵力,最终攻克高平、谅山等坚固据点。
胡志明对陈赓的建议深表认同,并请求陈赓尽快前往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协助组织边界战役的具体实施。
8月14日,陈赓到达高平省广渊的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与中国军事顾问团会合。
他认真听取了越南人民军关于敌我双方情况的汇报,并派遣军事顾问吴效闵前往高平等地进行实地侦察,陈赓了解到,高平地势险要,三面环江,背靠大山,法军驻守1400人,已加固工事,防御准备充分。
相比之下,东溪的法军仅有800人,未将其视为防御重点,且越南人民军在当年春天曾攻克过东溪,具备一定的作战经验。陈赓还注意到,越南人民军的营以上干部多为知识分子,缺乏实战磨砺,在指挥协调和临场应变方面存在不足。
陈赓结合侦察结果,与中国军事顾问团商议后认为,先攻打东溪更为可行。
东溪的法军兵力较少,防御薄弱,地形有利,攻克后可孤立高平,动摇法军整体防线的稳定性。
但是,越南人民军内部对作战目标的看法却与陈赓不一致。
印度共产党中央初步计划先攻打高平,认为高平是法军防线的核心,攻克后可迅速打破边境封锁线。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以及部分指挥员也支持这一方案。他们认为,出其不意攻打高平,胜算较大。若先攻东溪,兵力和物资消耗后,连续作战可能增加攻打高平的难度,难以实现战役的最终目标。
越南方面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意见,其实是因为他们过去打仗的经验根本不充分,所以对他们稚嫩的意见,陈赓并没有生气,也并未急于否定他们的意见。
陈赓选择通过细致的沟通和分析,逐步引导指挥员们接受新的战略思路。
8月23日,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动员东溪战斗的准备工作。
陈赓亲自出席会议,向越南指挥员们详细阐述先打东溪的理由。他指出:
攻打高平需要渡江作战,面对法军的纵深防御和可能的增援,越南人民军难以确保胜利。而东溪的法军防御薄弱,攻克后可削弱高平的依托,动摇法军军心,为后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陈赓进一步强调,先在东溪和七溪消灭法军,越南人民军将越战越强,乘胜攻克高平,实现战役的整体目标。
陈赓的分析逻辑
清晰,语气平和而坚定。
他的耐心说服打动了与会者。
武元甲表示,陈赓的建议对他启发很大,部分指挥员也逐渐消除了疑虑。会议结束后,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的思想得以统一,决定以东溪为首战目标。
中国军事顾问团随即协助越南人民军拟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明确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力争全歼东溪守敌。胡志明在批准作战计划时,特别请求陈赓确保战役的胜利。
1950年9月16日,东溪战斗正式打响。陈赓随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前往东溪以东地区,靠前指挥作战。
战斗初期,越南人民军进展顺利,接连攻占法军的外围据点,向纵深推进。但法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展开猛烈反扑,火力密集,造成越南人民军一定伤亡。
部分部队因畏惧牺牲,从已占领的阵地撤退,战局陷入胶着。
陈赓与武元甲迅速分析形势,调整作战部署,组织部队再次发起进攻。
整场战斗异常激烈,部分越南部队在法军的反扑下再次出现动摇,试图撤离阵地。陈赓当机立断,向胡志明和武元甲建议,立即下达命令,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作战,决不后退。越南方面采纳了陈赓的建议,向部队下达了死守阵地的命令。
越南人民军重整士气,持续向法军阵地猛攻,逐步压缩敌方防线。
9月18日,越南人民军攻克东溪,全歼法军300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法军营长自杀身亡。
这是越南人民军首次全歼法军两个连的据点,极大提振了全军的士气。
东溪的胜利,不仅证明了陈赓先打东溪的战略选择正确,也标志着越南人民军在攻坚能力上的显著进步。
战士们在战斗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作战奠定了信心基础。
但是客观来讲,在整个战斗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越军战斗的一个巨大缺陷:
他们会因为敌人强大的火力而退缩。
越军在东溪战斗的胜利让法军陷入被动,为挽回局面,法军总指挥部精心策划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他们集结5个营的兵力进犯太原(越南),威胁越南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试图引诱东溪地区的越南人民军主力回援。
同时,法军在七溪集结4个主力营,组成机动兵团,准备接应高平的法军南撤,保住边境防线。
也是在法军重兵压境的情况下,陈赓再一次看到了越军的胆怯。
部分指挥员主张撤兵保卫太原,优先击退法军的进攻,但是陈赓凭借丰富的战争经验,敏锐识破了法军的意图。他向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指出,法军的行动意在分散兵力,诱使越南人民军放弃东溪的战果,终止对高平的压力。
陈赓建议,越南人民军应在东溪设下伏击圈,集中兵力歼灭法军援兵,同时派遣一个团佯装回撤,迷惑法军,让其误以为越南人民军主力将前往保卫太原。
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采纳了陈赓的建议,迅速调整部署。他们在东溪周边布下伏击圈,准备围歼法军援兵。
但也是在战斗的过程之中,因为法军强大的火力,令很多越军前线的部队阵前胆怯,他们纷纷向武元甲请求,暂时先撤退,武元甲自己也无法拿定主意,于是打电话给陈赓,请求往后撤退,听到了武元甲的话,当时正在重感冒的陈赓非常生气,因为他没有想到,越军战斗意志如此之低,更重要的是,武元甲没有约束好他们,反而也产生了同样的心理。
于是乎,在电话中,陈赓给武元甲说尽了道理,最后抛出一句:
“如果你们不能打下去的话,我现在就卷铺盖回去”。
也是陈赓强硬的态度,让武元甲下令,所有越军前线部队要顶住,最终才创造了奇迹,法军在越军顽强的意志下率先崩溃,越南人民军抓住战机,发起猛烈攻击,全歼法军机动兵团。高平的法军失去援兵,军心动摇,防线迅速崩溃。
驻守在中越边境百余公里的法军纷纷夺路而逃,法军耗费三年苦心经营的防线全面瓦解。
此役,越南人民军共歼灭法军8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收复5个市、13个县城,解放了750公里的中越边境线。这场胜利不仅打通了中越交通线,还使越南人民军掌握了整个抗法战场的主动权。胡志明评价这场战役为“越南抗战史上一次最大的胜利”,并将其归功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支持。
陈赓的战略指导和临场指挥,在这场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在战役结束后,陈赓于10月27日至30日为越南人民军营以上干部200余人作了总结报告。
他结合自身丰富的作战经验,详细分析了战役的得失,指出越南人民军在官兵关系、作风纪律、干部选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也是有着这些战斗胜利,让陈赓对他们的点评更有说服力,客观来讲,越南军队的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陈赓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持续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