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促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4月25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先锋讲堂”暨福建法院先进典型宣讲会。本次宣讲会主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践行现代化审判理念”。福建高院党组书记、院长金银墙出席并讲话。


福建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赵明主持宣讲会。省人大代表张楠、林凤应邀到会指导。会上,全国模范法院、建宁县人民法院,全国模范法官、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张得意,全国“最美公务员”、武夷山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余崇斌,全国“三八红旗手”、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鼓浪屿法庭庭长李缘缘等4位先进典型,分别结合各自实际分享感悟体会。他们的精彩讲述也赢得了现场干警的阵阵掌声。




在总结讲话中,金银墙强调,榜样蕴含无穷力量,先进激发奋斗精神。全省法院干警要以先进为榜样,学习先进、成为先进,牢记嘱托、振奋精神,忠诚履职、拼搏奉献,为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要学习先进,坚定信仰,筑牢忠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对标先进,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融入司法审判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做到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真正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

要学习先进,担责于心,履责于行,做服务发展的奋斗者。自觉把法院的各项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大局中去谋划,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深化打造金融、破产、涉台、生态、知识产权审判等特色司法品牌,落实好服务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各项司法举措,以公正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要学习先进,践行宗旨,扎根基层,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抓工作、办案件都要体现宗旨意识、人民立场,要坚持“如我在诉”,做实定分止争,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好、落实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学习先进,修身立德,严以律己,做清风正气的铁标兵。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道德修养,筑牢思想防线,树立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在提高理论素养、法学修养、知识学养上下足功夫,努力成长为司法审判工作的“行家里手”。

金银墙要求,全省各级法院党组要把培树先进典型、学习先锋榜样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先进典型的发现、培树和宣传机制,加强对干警的关心关爱,让干警真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激发队伍奋进力量。

一起来看看

4位先进典型的精彩讲述

崇红尚法 情护莲乡



建宁县人民法院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积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以审判现代化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最高法院、中央文明办、司法部表彰。

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视为重中之重,一以贯之、常抓不懈,坚持“忠诚、干净、担当”的底色

建宁是曾经的苏区,同时又是中国建莲之乡。我们以“苏区红”和“莲文化”为载体,打造具有建宁标识的“红·廉文化”形象名片。在用活红文化上,先后设计推出了“闽江源头的红色天平”党建品牌、崇红固本“强基”工程等十几个活动载体,开展建宁“金溪女将”精神宣讲、党性实践、先锋培树等系列活动,保持红文化的勃勃生机。建设“苏区精神传承馆”,每有干警入职入党、晋级提升,都让他们感受红色力量、汲取红色养分。在用足“莲”文化上,沉浸式展现“百口莲塘吐清香”的苏区勤廉故事,经常性开展“学莲”“品莲”“说莲”等教育活动,不断深化以莲悟廉、以莲兴廉。制定出台“两明确五备查”、执行实施案件“三评三督”“八小时之外”管理等一批制度机制,不断夯实底线防线。34年来,法院历届班子无一违法违纪,我院被县纪委确定为“全县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五年来,上诉率、审限内结案率、首执案件终本率等指标始终保持全省前十,个案结案平均用时39.36天,为全省法院最短,执行案件“挂图作战”考核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我们始终立足地域发展特色,着眼作用发挥,彰显为大局服务的亮色

成立全省首家种业巡回审判专庭和种业刑事审判团队,引入“技术调查官”制度,设立10个司法服务点,建立一个以“种业振兴十条措施”为基础、贯通县乡村、覆盖刑民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司法服务种业发展的新机制,突出“前端共治”、做优“中端处置”、做强“末端促治”,做法和成效得到多位省领导的批示肯定,群众亲切地称专庭为“最懂种业的法庭”。

我们也始终牢记“人民”二字,坚守为人民司法的本色

每年都确立“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2022年,积极争取县委政法委支持,牵头26家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了全省首家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并线上对接各乡镇分中心、司法所,推出六大方面30项服务措施,主打“不收费、短平快、效果好”。中心成立后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71件,平均个案调解周期仅3天,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执行费达254万余元,近三年进入法院的案件数年均下降约10.6%,经验做法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

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苏区精神,坚守初心使命,深耕品牌特色,在红色土地上不断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发展,续写建宁法院的法治大文章。

把司法为民工作

做到群众心坎上



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得意

2025年1月13日,作为福建模范法官代表,我到北京参加全国法院“双模”表彰大会。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基层法官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褒奖。

一是要扎根基层——“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

作为人民的法官,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退休教师老姚想翻修祖厝回乡养老,但必经之路让周围邻居都给堵了。老姚的官司赢了,现场也执行了,可第二天路又被堵上了。10多年过去了,法官一换再换、路障一清再清、老姚也一访再访。后来,他索性在法院边上租了房子,天天来上访。

接手案件后我有空就往老姚13个邻居家里跑。凭着“脸皮厚”和“态度好”,经过100多次走访,终于把大家说动了,路自然也通了。后来,老姚还是常来法院,但他已化身“调解员”帮忙解决了不少矛盾。

法律的威严可以高高在上,但法官的心不能高高在上。当事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咱们都得想尽办法给他办好。

医生治病救人,法官不仅要断案,还要治“心”。在美林法庭的12年里,我总结出“门诊法官工作法”——以“望、闻、问、切”四步法倾听诉求、化解矛盾。一位老伯曾说:“张法官,你办案子就像老中医看病,把我们的‘心结’都治好了!”司法为民不是口号,而是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也正是如张军院长所说的:“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

二是要匠心审判——“只有真正化解矛盾才能将每个案件都办到群众心坎上”

我始终将“责任、专注、精致”的司法态度融入办案的全过程,年均结案600余件,服判息诉率99%,主审案件多次获评精品案例。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对每一起案件的反复推敲、对每一份证据的严格审查。

在办理某旅游公司破产重整案时,该企业的项目难以合理估值,单纯运用破产清算或直接启动重整程序均非最优解。我带领团队创新运用“预重整”机制,实现了企业重生,有效盘活不动产13.5万平方米,实现352名购房人“保交楼”的交房办证诉求。

我始终秉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率先推行“微信送达”“远程视频调解”,打造“不打烊云上法庭”。创新推出“分区送达”“司法+网格化送达”等模式破解“送达难”。同事们笑称我是“办案永动机”,但我知道:效率和效果的背后,是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感同身受。

三是要攻坚克难——“再难的‘硬骨头’,也要啃下去”

2018年,全国法院打响“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我带队开展“打财断血”、“亮剑八闽”利刃行动,探索创建“执通车”品牌和“执行e站”,联合公安、税务、银行等部门构建联动网络,啃下了一批“骨头案”。仅在铲除“某黑恶势力团伙案”的黑财清底行动中就扣押了车辆105辆。

2020年,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楼盘烂尾,几百个案件涌入法院,门口挤满了拉横幅维权的购房者、农民工、供货商和融资的债权人。

几百条的接访记录,数不清的加班夜晚。经过多方协调、多次维稳安抚,历经两年,终于成功处置项目并顺利交接复工复产,以11.3475亿元创下了当时全国单笔网拍金额最大的纪录,135个案件圆满化解,保护了3000多名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执行案件三分注定难,解题关键七分在打拼。作为一名执行法官,拼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拼的是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信念,拼的是哪怕只有一点成功的希望。

2024年6月到任中院执行局局长后,我组织开展“大巡回”接访,化解了一大批陈年老案;在全国率先开展执行案款内部审计,清理发放执行款数亿元;整合两级法院奔赴23个省市开展跨省协同执行;全面开展交叉执行和终本出清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20年来,平凡的岗位为我带来了众多的荣誉,在这些荣誉和成绩背后,我深知这仅仅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应该做的分内之事而已。今后,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和使命,将“为民情怀”融入司法实践,以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破解“执行难”,为加快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最美的是初心



武夷山市人民法院

余崇斌

我是一名用司法初心守护武夷青绿的基层法官。从业24年来,我把司法当成一项守心的事业,坚持用包公的眼光对事,以雷锋的心肠对人。

一是要跳出案件看问题

如何守护好武夷山这座生态宝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022年,江西上饶的滕某明知金线兰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仍到武夷山国家公园盗采,被当场抓获。我依法判处被告人刑罚,同时责令承担生态修复费用、公开赔礼道歉,有力惩治了生态犯罪。

这是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后首起生态刑事案件,在当地引发了热议——大家眼里常见的兰花草,竟是重点保护植物。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同时也是一个新事物。以这个案件为引子,我总结出了“三绿”生态司法工作机制:一是亮“绿灯”快办案做实“服务+协同”,跨县跨省联动,把生态治理的“朋友圈”做大;二是织“绿网”强保护,做实“预防+打击”,组建“萱草花”志愿巡护队,对接“林长制”“河长制”,让破坏行为无处遁形;三是护“绿码”促修复,做实“审理+治理”,为国家公园量身定制保护修复方案。机制入选最高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典型案例,多起案件也被评为全国、全省典型案例。

法官不能只是“低头拉车”,眼里只有法条和卷宗,还要经常“抬头看路”,学会跳出法院看法院,跳出案件看问题,多一点前瞻性眼光,多一些全局性视野,考虑好政治效果,兼顾好社会效果。

二是要传递司法的温度

有一起茶山析产纠纷,当事人是亲叔侄,两家为茶山分割闹得不可开交,还多次动手。简单下判容易,但化解恩怨才是关键,“案结事了人和”是法官的本分。我一次次和他们拉家常,终于两家人心头的疙瘩解开了,同意由我来主持分山。为确保公平,我会同镇村干部、叔侄两方,对分散的十余片茶山逐一丈测登记,又“背靠背”“面对面”来回穿针引线,在采茶之前成功敲定分山方案,为纠纷划上圆满的句号。

我常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当事人,心里会怎么想?毫无疑问,希望能得到真心理解、真诚对待。在这样的案件里,当事人期盼的不仅是茶山权属的地利,还有不误采茶的天时、叔侄亲情的人和。“定分”只是基本要求,“止争”才是最终目标。法官要走进当事人的心里,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受诉求和愿望,用情用心,努力做到事说清、气理顺、结解开,让纠纷到此为止,在我们手头就得到实质性化解。

三是要用热爱守好文脉

今年1月,我们收到一起交叉执行案,要求被执行人刘某腾退某文化遗存。我多次勘察现场,被执行人强硬阻拦。我带队全面摸清执行现场,做细当事人思想工作,取得上级法院和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拟定详尽的执行方案。执行当天,动员了全院力量参与,协同相关部门100余人配合,并引入执行公证,邀请代表、委员见证。历经6个多小时,平稳有序完成腾退,既维护了法律文书的权威,又为这一文化遗存后续整治保护打牢基础。

办案之余,我潜心学习朱子文化,带领专班总结以“问源、扬和、谕理、循法”为主要内容的“朱子·家”八字审判法,解锁审判工作新路径;提炼以“正、清、俭、静”为核心的“朱子·茶”法院廉洁文化,形成特色廉政教育方法,汇集为“以朱子文化创优法院文化”工作模式,入选“福建法院十大政治建设创新举措”。

法官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和情怀,不妨可以有点“卷”,但这个“卷”,是和自己较真、和过去PK。要善于汲取武夷千年文脉营养,学习借鉴朱熹勤奋好学、善于反思、追求真理的优秀品格,练就过硬的执业本领。我分管的团队先后获评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突出集体、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省法院办公室先进集体。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我将继续以信念守初心,持热爱赴山海,为守护这座山水小城、这片无与伦比的青绿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呵护新生命一样

呵护创新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

李缘缘

2012年我到思明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工作,13年来我奋战在知识产权审判一线,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始终以专业化审判护航创新创业。

一要寻源头,学会从案件的前端找治理方法

我审理过一起商标侵权案,一家知名运动品牌起诉小张销售假冒其品牌的鞋子,然而,小张早就因为假冒商标构成犯罪被关进监狱,企业根本没办法拿到赔偿。

面对刑民交融案件中企业权利落空的窘境,我辗转难眠,当事人到法院是来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但我翻遍上千个案例,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就在这时,小张的同案犯小杨被抓,为了避免企业权利再次落空,我赶在小杨被移送法院进行刑事审判前,联系了调解员,召集品牌方和小杨就损害进行协商、达成协议,小杨当场支付赔偿。因为获得企业的谅解,小杨在随后的刑事审判中也得到宽大处理。始于这个案件,在刑案前端同步开展民事纠纷化解的“三融合”机制诞生了,权利人不需要再花费成本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就快速获得赔偿。

法官要做到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就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强化程序之间的衔接配合,贯通好权利兑现的“堵点”,激发审判最大效能,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二要挖原因,学会从案件的本质找解决办法

鼓浪屿上有一家“厦门老字号”龙头鱼丸,然而另一家鱼丸店打着“龙头鱼丸汤”等宣传语企图浑水摸鱼,游客光顾后纷纷吐槽。老字号店主痛心疾首,起诉到法院。经过审理,我依法判决认定新开的鱼丸店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后,败诉方虽撤下了相关宣传标语,但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吗?

“如我在诉”就是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于是我向老字号店主普及知识产权理念,让他明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之后,店主申请了商标,将经营主体由个体户升级为公司,用现代的方式守护老招牌。

知识产权是个新事物,判后答疑、规范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近三年来,我为110多个案件的当事人答疑解惑,虽然付出了时间,但也收获了群众的肯定。

三是善原创,学会从办案的过程找创新做法

在办理某知名企业维权系列案中,老板面对一起已经成功调解的案件却仍然愁眉不展。原来,侵权人遍布全国,维权成本居高不下。我想:“一个扎实的判例可能胜过千万场心累的口水仗”。我立刻选取这家企业的两个典型案件办成示范案例,并向社会发出风险提示和诚信倡导。通过我们建立的“1+N典型促批量纠纷化解机制”,不到一年时间,有500余件纠纷达成和解。这也充分印证只要敢于依法创新,就能换来人民群众的实在获益。同时,我还向企业发出司法建议,指导他们让更多纠纷通过企业自身资源得到有效解决。

知识产权法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像母亲呵护新生命一样,小心翼翼呵护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创新成长。多年来,我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审理的梦工厂域名案入选“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鹿角巷”著作权案入选“福建法院十大典型案件”;带领的团队3年来发改率仅为0.36%,远优于全省均值,并获评“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

回望十几年来的工作历程,我始终认为法官必须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通过每一次审判,让群众相信法官、相信法律,感受到公平正义。初心如磐,重任在肩,我将继续坚守为民初心,认真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来听听群众代表的声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