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20日,第八届《代谢异常及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科学年会(2025 MRCHN)于上海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学术日程丰富,涵盖了“MRCHN主题演讲”、“心血管代谢之血脂代谢异常”、“MRCHN年度辩论赛”、“心血管代谢之心肌代谢异常”、“心血管代谢之血压管理”、“心血管代谢之水盐代谢异常”、“心血管代谢之超重与肥胖”、“心血管代谢之糖代谢异常”等多个版块,旨在全面探讨心血管代谢领域的进展和问题。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高秀芳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在当前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势下,降低心血管发病与死亡率是政府、医疗机构及心血管专业人员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预防工作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居重要地位,甚至比治疗更为关键。在此背景下,心血管代谢医学作为新兴亚专业应运而生,近十年备受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李勇教授作为国内倡导该理念的先行者之一,于2018年发起并组织了首届《代谢异常及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科学年会(MRCHN),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

本次会议聚焦心血管代谢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设置了八大专题版块,涵盖血脂代谢异常、心肌代谢异常、血压管理、水盐代谢异常、超重与肥胖及糖代谢异常等方面,并进行深入研讨,全面展示心血管代谢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其间举办的两场MRCHN年度辩论赛,围绕临床实践中的困惑和争议问题展开,希望真理越辩越明,诚邀现场及线上观众参与学习交流。会议汇聚全国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行业前沿及痛点问题。高教授特别感谢与会专家与相关企业对会议的支持,各方携手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为公民福祉贡献力量。她相信如往届一样,在此次会议中实现思想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收获丰硕学术成果。


随后,大会发起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在致辞中同样就诸位专家多年来对心血管代谢领域的关注以及对MRCHN会议的支持表示了由衷感谢,并特别指出,心内科医生在涉足外科领域的同时,内科基础仍是关键。心血管代谢问题需集结心血管亚专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专家,通过多学科MDT协作,从心血管及相关领域持续探索危险因素管理,以实现更精准的诊疗和更优化的患者预后。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重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恺教授也以预录视频形式对本次MRCHN的顺利召开寄予了殷切祝愿。

Session1:MRCHN主题演讲


在本次会议的首个专场,针对心血管代谢领域的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高血压、肥胖及肾病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演讲。专场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侯旭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爱军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晓农教授担任专场主持。






心肾代谢综合征(CKM)是代谢功能失调、过度肥胖及糖尿病等相关的疾病谱系。在首个演讲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以“CKM时代血脂管理的新突破”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CKM管理应从体重管理入手,实施综合干预,尽早启动,并对高血压、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进行“四高共管”。从CKM角度,治疗方案应优先引导健康行为,消除不良危险因素的影响,重点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关注心血管事件链,同时不可忽视肾脏事件链。GLP-1RA+RAASi+SGLT2i+非甾体MRA+他汀/PCSK9i联合使用,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CKM患者的心血管和肾脏健康。

2025年3月底,《高血压糖尿病的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管理专家共识》作为我国首个关于CKM的指南性文件已正式发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的黄恺教授在演讲中,从CKD的分期与管理目标,血糖和血压管理,以及合并症/并发症的管理几个方面,对这一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为CKM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策略,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中对CKM患者的管理效果。

在DKD的管理中,一方面要关注CKD的进展,努力延缓肾功能的恶化,同时还要积极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需要综合管控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BMI),并合理运用器官保护类药物。近年来,研发聚焦于器官保护药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病科郝传明教授从药物角度出发,就RASi、MRA、SGLT2i、GLP-1RA保护心肾的病理生理机制展开详细论述。临床实践中,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实现更全面的保护效果。但需注意,联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如一过性GFR下降,尤其在容量不足或CKD后期患者中应避免同时使用以确保安全。

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在王继光教授的演讲“AI时代血压管理的展望”中,他强调了国内高血压患者数量的庞大以及管理的复杂性。如今,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血压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当下,AI技术在高血压管理领域的应用展现出以下新气象:检/管结合的全新模式,通过“建设三高一呼慢病数智化深度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院内进行深度健康检查以发现问题,随后利用院外数智化管理工具持续跟进患者情况,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线上线下一体化——实施智众管理系统优化管理流程;创新药物和器械治疗的应用推动高血压管理从传统的治疗模式向全面治愈模式转变,为高血压管理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2025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了“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并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本专场的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高秀芳教授就“体重管理的理想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演讲,提出理想的体重管理应实现全面达标、轻松过程、健康结果和持久效果。然而,在现实中,减重措施面临诸多挑战:行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尚显不足,尽管正在逐步改善;饮食模式的转变难以持续,且仍在探索阶段;运动干预同样难以坚持,需要适当的监督并注意运动安全。新型减重药物的出现为减重提供了更为轻松、有效和持久的可能性,目前的数据支持其安全性,并能改善心血管健康,但其远期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来证实。此外,减重手术虽然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肥胖患者的临床预后,但手术创伤、并发症和术后反弹等问题仍然是患者的主要顾虑。高教授强调,不同的减重干预措施应有机结合,相互补充,通过联合干预不断接近理想的体重管理目标。

Session2:心血管代谢之血脂代谢异常


Session2聚焦本次会议的另一大关注点——血脂代谢异常,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陆国平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以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余静教授共同主持本专场,并就相关核心问题展开热烈探讨。







在本专场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首先通过文献复习,列举了国内外人群在血脂异常和血脂管理指南推荐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相较于欧美人群,中国人群血脂异常以高甘油三酯(TG)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为主。在血脂异常管理方面,中国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不足。通过对比美国、欧洲和中国的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其在推荐的治疗方案上也存在差异。李教授强调,中国指南推荐的中等强度他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应成为全球起始治疗的优化策略。

2025年ACC ACS新指南首次将依折麦布、PCSK9单抗、siRNA PCSK9及贝派地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纳入ACS患者二级预防方案。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指出,PCSK9靶向药物剂型多样,临床研究结果良好且趋同。不过,PCSK9基因编辑的长期安全性仍需更多数据支持,而表观遗传学编辑虽有前景但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随着国产PCSK9单抗陆续上市,期待更多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数据,尤其是中国人群相关数据。目前,PCSK9抑制剂在中国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全球相当,但真实世界数据和临床使用经验还需进一步积累。

尽管血脂控制手段不断进步,但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现状仍不乐观,表现为治疗率和达标率偏低。传统的单一他汀治疗因大剂量不耐受和疗效限制而效果不佳,而联合治疗虽能提高疗效,但药物数量增多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在此背景下,中等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的复方单片制剂显示出降低ASCVD风险的趋势,具有更高的LDL-C达标率和更好的患者耐受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在演讲中强调,降胆固醇复方单片制剂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中国患者的降脂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助力100%的ASCVD患者实现LDL-C降低超过50%的目标,使80%以上的极高危冠心病(CAD)患者和50%以上的超高危CAD患者达到LDL-C达标。

随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彭道泉教授在演讲中解读了《循环》杂志2025年发布的关于心血管-肝脏-代谢健康的最新理念,强调了对CVD患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肝病(MASLD)筛查、诊断和管理的建议。他指出MASLD患病率逐年增加,且与CVD高发密切相关,临床需识别CVD风险增加的MASLD患者。虽然MASLD目前尚不属于CVD的危险因素或治疗干预目标,但它作为CVD风险增强因素被低估,建议将其纳入风险评估工具。范教授还建议使用NIT筛查MASLD,并应用综合治疗策略进行管理。最后,他强调多学科合作对于改善MASLD相关结局和预防CVD的重要性。

高甘油三酯(TG)血症是我国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主要类型之一,且我国边缘升高型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箴教授强调,指南建议对TG水平进行分层管理:对重度或极重度HTG患者,由于其急性胰腺炎风险随TG水平升高而增加,降TG成为主要治疗目标;而对轻中度TG升高的患者,需关注并降低心血管残余风险以预防ASCVD事件,但目前针对这类患者的降TG药物的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结果不一,临床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2023年AHA提出新概念“CKM综合征”,高秀芳教授认为其主要的意义是倡导防治关口前移、强调合并症的共治共管、形成“以终为始、由始至终”的理念。CKM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机制仍然是ASCVD的形成机制,脂代谢异常是最重要的启动机制之一。CKM综合征的管理应建立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血脂管理为核心治疗之一。在CKM综合征的管理中,他汀是降脂和抗ASCVD的基石药物。在CKM综合征防治中,选择他汀类药物需多方兼顾:优先选择心血管获益证据充分、肾脏安全、对血糖代谢影响小的药物。

Session3:MRCHN 年度辩论赛


作为本届MRCHN科学年会的重要版块,第二届MRCHN年度辩论赛将“腹型肥胖患者该不该长期使用减重药物?”与“联合PCSK9i治疗,血脂控制达标后是否建议他汀减量或停药?”两项颇具临床争议的问题作为辩题,由高秀芳教授担任总策划,特邀上届MRCHN年度辩论赛最佳辩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慧洋医师担任主持嘉宾,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杨红玲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潘静薇教授、彭道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剑教授担任大咖评委,针对选手们的观点进行犀利点评!

其中,正方辩论队由王箴教授担任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鹏医师、上海市同济医院赵翠梅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包丽莲医师分别担任一辩、二辩及三辩。反方辩论队则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史凯蕾教授担任导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怡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钟晓医师以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臧嘉斌医师担任一辩、二辩及三辩。

辩题141岁男性患者,已婚,BMI 31kg/m²,腹型肥胖病史9年,血压和血糖均为临界水平,无其他慢性疾病病史。平时工作压力较大,但生活尚规律,否认经常暴饮暴食。

正方观点:建议长期使用减重药物

  • 生活方式的干预价值有限:Look AHEAD研究提示,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8年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约4.7%。

  • 减重药物疗效确切,兼具安全性,改善预后:STEP-5研究提示,司美格鲁肽(2.4 mg,qw)使用2年后,肥胖者体重下降15.2%。

  • 长期用药,契合国家战略: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2年的人群,停药且不再坚持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减重人群增加了约11.6%的体重(相当于减去的体重的2/3),整体代谢情况也接近用药前的水平。

反方观点:不建议长期使用减重药物

  • 生活方式未改善,药物减重无基础:依据指南推荐轻度肥胖有并发症/中度肥胖才能达到药物干预的标准。

  • 药物治疗有风险,长期用药需谨慎:“最小伤害原则”。

  • 轻度肥胖靠药物,不利国来不利民:从公共卫生视角看资源优化配置,避免“过度医疗”。

大咖观点:




郭艺芳教授:对于患者个体而言,若能坚定决心实施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往往可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患者是否具备此决心。目前各类药物减肥方式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食欲以减少食物摄入,以及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然而这些手段有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故临床应用时需谨慎权衡利弊。

杨红玲教授:长期肥胖患者即便需借助药物进行体重管理,仍需辅以生活方式的调整与干预,方能更有效地长期维持理想体重并保障整体健康状况。

潘静薇教授:肥胖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关键在于观念与意识的深度培养,需经历医疗专业教育、患者主动学习及持续接受教育的系统过程。

辩题270岁女性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10年,2023年因心梗就诊,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出院时降脂方案:阿托伐他汀20mg qd,依折麦布10mg qd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LDL-C 2.15mmol/L,未达标,遂加用依洛尤单抗140mg qw皮下注射,2个月后复查LDL-C 0.48mmol/L,停依折麦布1个月后复查LDL-C 0.61mmol/L

正方观点:建议他汀减量或停药

  • 患者血脂已达标:血脂管理指南建议,对于ASCVD超高危患者,LDL目标值为<1.4 mmol/L较基线下降>50%。

  • LDL过低存在相应的风险:既往研究表明,LDL过低增加脑出血、痴呆和全因死亡风险。

  • LDL-C达标后降阶治疗可行:他汀可能引起新发糖尿病并增加远期脑出血风险,个体化定制降脂策略效果不劣于强效他汀。

反方观点:不建议他汀减量或停药

  • 他汀类药物是ASCVD患者二级预防的基石。

  • 他汀停药后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升高:潜在机制是LDL-C“报复性反弹”以及斑块变得不稳定。

  • 极低LDL-C水平的临床获益证据充分,安全性已获循证支持。

大咖观点:




彭道泉教授:针对他汀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采用的是固定剂量用药方案,并不会因为LDL-C水平低而减量或停用他汀。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关于LDL-C水平过低引发出血风险增高的确定性证据支持。由于混杂因素较多,观察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尚不足以作为修改指南的依据。从证据角度而言,这一情况更有利于反方立场。

董吁钢教授:在临床上,对于这类极高危人群,LDL-C的控制目标更为严格,需降至更低水平以降低心血管风险。在使用中等剂量他汀治疗时,脑出血风险的发生率极低,临床实践中偶见此类不良反应报告。辩论时,结合最新指南共识、临床经验和大概率/小概率事件分析,可使讨论更深入、观点更具说服力,从而提升辩论质量。

李剑教授:科研强调创新,而临床注重证据。在临床实践中,证据虽至关重要,但可能迟到。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对患者的密切观察,既摒弃个人经验主义的主观臆断,又要避免机械唯物主义的僵化执行,以确保医疗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颁奖仪式现场,在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中,第二届MRCHN年度辩论赛正式迎来尾声。在颁奖仪式上,高秀芳教授、李剑教授、金玮教授、白玲、卜培莉、潘静薇、沈伟教授等上台一同为获奖选手、导师及队伍进行颁奖!

第二届MRCHN年度辩论赛

优秀导师:王箴(中山)

最佳辩手(现场嘉宾投票选出)、最具人气辩手(线上线下观众投票选出):周鹏(华山)

优胜辩论队:正方队伍(王箴、周鹏、赵翠梅、包丽莲)

优秀辩手:包丽莲(中山)、赵翠梅(同济)、陈怡(瑞金)、臧嘉斌(六院)、钟晓(华东)





Session4:心血管代谢之心肌代谢异常


会议首日的最后一个专题聚焦心肌代谢异常,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玲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崔晓通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黄国倩教授共同担任主持嘉宾。





近年来,国内外肥厚型心肌病(HCM)相关指南频繁更新,反映了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金玮教授指出,随着指南更新,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及分型不断完善。超声心动图仍是首选诊断方法,而心脏磁共振(CMR)结合LGE技术提供了更精细的心脏结构和心肌纤维化评估。基因检测在明确致病基因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风险评估方面,2024年AHA指南取消了ICD植入的年龄限制,但儿童风险评估仍需在专业中心进行。治疗上,玛伐凯泰被推荐用于降低LVOTG并改善心功能,同时指南更新了对合并症的管理建议。运动康复和多学科合作的管理体系也得到了更多重视,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分级诊疗,为HCM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心脏磁共振(CMR)能通过不同序列反映组织学、结构、功能等多方面信息,但该检查后处理耗时长,初学者面临漫长的学习曲线且操作差异大。在诊断心肌肥厚性疾病方面,其面临的挑战同样显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姜萌教授指出,随着AI的发展,为同质化检测、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能性。AI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心血管影像诊断领域。在CMR中,可将AI用于分类、分割以及图像自动化处理等。但姜萌教授也强调,影像结合临床信息的综合判断才是减少误判的必要手段。

由于症状复杂且临床认知度较低,罕见病的诊断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心血管领域,如心肌病的诊疗困难重重。以Fabry病为例,这种罕见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诊断难题,中国患者平均确诊时间约为15年。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亚妹教授表示,数字化工具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合适的工具能显著提高临床工作效率。随着未来罕见病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工具的逐步迭代优化,这些工具将能更精准地预测疾病和评估风险,有望发展成为更加科学、实用的临床辅助工具。

在本专题的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林洁教授从神经肌病医生的角度,介绍了基因检测在代谢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她指出,基因检测对于代谢性心肌病的诊断至关重要,而临床诊断则是进行基因检测的基础。目前的检测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专业认知,并且检测结果的解读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因此,林洁教授强调了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Session5:心血管代谢之血压管理


大会次日的学术内容同样精彩纷呈,第五个专题聚焦血压管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华琦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崔兆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歆教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龚辉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刘海波教授联袂主持本专场,并就相关核心问题展开热烈探讨。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RDN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证实了其降压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许建忠教授指出,在各种RDN技术中:射频RDN拥有最多的证据支持,证据链最为充分;超声球囊RDN也有一定的证据支持,但仍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积累;肾动脉外膜酒精化学消融RDN、体外聚焦超声RDN以及放射治疗RDN等手段均处于起始阶段,发展前景仍需进一步观望。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以及如何精准判断手术终点,这些问题仍然是未解决的难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ARB为代表的第五类降压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创新降压药物的研发进程从未停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聚焦siRNA(zelbesiran)、双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MRA)、醛固酮合酶抑制剂等几类在临床研究中具有应用前景的高血压创新药物,并通过临床研究和循证证据阐述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及获益情况。

血压是一个随时间波动的连续测量值,某个时刻的测量值无法充分反映随时间变化的血压控制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燕教授指出,评估血压管理的新的重要指标——血压目标范围内的时间(TTR)相对于传统的血压平均值,增加了时间维度上的血压变化信息,更能反映血压控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用于高血压达标治疗的评估管理指标。未来,TTR的应用有望从诊室血压测量扩展至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以及可穿戴设备血压监测等多个领域,其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张毅教授介绍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构建的数字化高血压管理中心,该中心团队在高血压管理的多个关键环节,包括病因、测量、评估、手术以及随访等方面进行的从研究到临床实践多方位的尝试,致力于通过研究优化临床实践,以改善临床服务。该团队开展的“SIMPLE居家高血压数字化管理研究”,致力于基于互联网的高血压管理模式的探索,在随访6个月后居家管理模式与定期门诊随访两种方式均可达成显著降低血压的疗效。

中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患病人群最多的十个国家之一,且OSA与心血管、脑血管、肺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重要影响因素。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山缨教授指出,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尤其肥胖、夜间打鼾、憋醒、白天困倦者,需警惕OSA合并可能。肥胖是OSA的首要危险因素,减重手术和药物对改善OSA均有一定效果,且CPAP治疗OSA可显著降低血压。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班教授从实际临床药物应用角度出发,结合最新中国指南指出,β受体阻滞剂联合二氢吡啶类CCB是中国指南推荐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比索洛尔5 mg/氨氯地平5 mg首次被列入新版中国指南常用SPC。BB+CCB单片复方制剂可提高患者依从性,进一步降低血压和心率,特别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高交感/心率增快患者。

Session6:心血管代谢之水盐代谢异常


水盐代谢异常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同样是临床常见问题之一,更易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事件的发生。本次会议的第六个专题聚焦水盐代谢异常,特邀董吁钢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在心肾疾病的病理过程中,通过激活MRA来阻断醛固酮的有害作用是一个关键的干预环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吴鸿谊教授指出,传统MRA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上皮细胞方面,新型MRA的作用机制拓展到了非上皮细胞机制,并且深入聚焦到炎症与纤维化的通路在心肾靶器官损害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机制上的深入理解,使得新型MRA的应用维度得到拓宽。非奈利酮通过结构改良,选择性增强、拮抗更全面、组织分布优化,改善了高钾血症风险及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突破了传统MRA的应用局限。在其临床转化中实现了心肾双护的协同效应,能够整体改善患者的心肾功能和预后。丰富了MRA在全射血分数心衰领域的研究证据,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新范式,标志着从“单一靶点”到“多维度干预”的重大进展。

利尿剂消除充血贯穿心衰治疗整个流程,李剑教授对选择性精氨酸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进展进行了阐述。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最初仅用于排水或用于袢利尿剂抵抗的患者,但在急性心衰治疗中,其应用价值被进一步强化,改善心衰患者的呼吸困难和水肿,对心衰伴血压低及肾功能损伤患者依然有效。对于心衰伴肾功能不良患者,加用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优于袢利尿剂加量,因此,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进入了急性失代偿心衰(ADHF)患者的指南推荐的消除血肿策略。

Session7:心血管代谢之超重与肥胖



机体能量代谢异常最常导致的后果即为肥胖,而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次会议的第七个专题以超重与肥胖为切入点,探究肥胖患者日常管理。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瑞珍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包玉倩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施海明教授共同主持。





肥胖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一系列复杂病理生理学机制对HFpEF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黎励文教授指出,2023 ACC指南着重强调了对肥胖等HFpEF合并症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行减重,或采用减重手术减重,均已被证实能够改善肥胖合并HFpEF的症状。此外,SGLT2i及非奈利酮这类药物,在肥胖合并HFpEF患者中展现出了一致的心衰治疗获益。以GLP-1RA为基础研发的药物,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也被相关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肥胖合并HFpEF患者的心衰症状。

近年来国民肥胖问题愈发突出,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结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2016年AACE/ACE《肥胖患者综合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以及《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等多项权威指南,对肥胖患者的血压控制及减重策略选择进行了系统梳理。这些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旨在通过规范的诊疗流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肥胖相关高血压的防控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提出,代谢综合征与CKM的提出孰优孰劣,尚难分解:代谢综合征注重源头,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亚组分,如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代谢异常都有提及,体现了普适性和全面性;CKM的提出,将更加注重危害较重的心肾之疾,可以更早地关注心肾损害保护心肾,但有些顾此失彼的倾向。因此,CKM的管理需要针对多重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合干预,GLP-1RA、SGLT2i、MRA等新型药物有望成为CKM新的标准治疗方案,也证实在非CKM患者有额外获益。

减重手术作为治疗肥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术式不断优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逐渐丰富并形成成熟指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姚琪远教授指出,袖状胃切除术(SLEEVE)自2012年被正式认可为独立减重术式后,在2017年凭借更多高质量研究数据证实了其显著的减重效果与较低风险,是目前美国主流的减重代谢手术。为克服SLEEVE术后可能出现体重反弹和胃食管反流的局限,临床医师进一步研发了多种改良型SLEEVE PLUS术式,并通过结合内镜技术实现更精准的微创化操作,为肥胖症治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Session8:心血管代谢之糖代谢异常


专题八以糖代谢异常为主要议题,特邀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王骏教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陈锐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伟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血管和肾脏疾病风险,其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因素。专题的开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益明教授从治标与治本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键路径。他指出,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目标不仅是精准调控血糖,更应通过综合性治疗策略尽早介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患者心衰的重要诱因。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熠教授指出,DCM的新定义是在糖尿病存在的情况下出现的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其核心病理机制是能量底物代谢异常。在DCM的治疗策略方面,靶向代谢紊乱的治疗策略不断涌现,但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仍存在挑战,需进一步探索病理机制以改善预后。

SGLT2抑制剂和GLP-1RA等新型降糖药物已被证实具有改善肾脏结局的作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章晓燕教授介绍了其可能的机制:SGLT2抑制剂可降低CKD患者心肾事件风险,获益人群覆盖广泛,而FLOW研究是首项针对T2DM合并CKD患者中GLP-1RA肾脏结局的大样本研究。这两种药物的肾保护作用涉及直接和间接机制,其中间接肾保护作用相似,主要体现在减重、降糖和降压等方面。具体到直接肾保护作用,SGLT2抑制剂可通过降低肾小球内滤过压、调节水钠稳态、改善肾组织慢性缺氧、抗炎、抗纤维化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途径实现;GLP-1RA则主要通过降低肾小球内滤过压、调节水钠稳态、抗炎抗纤维化等机制发挥肾保护效应。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血压变异性应成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的常规监测指标,积极控制血压变异性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包丽雯教授介绍,新型降糖药对血压变异度影响不同:MRA可改善CKD和T2D患者的收缩压,治疗90天时不增加夜间血压发生风险,SGLT2i在新型降糖药中降血压幅度最强,荟萃分析显示它能降低平均日间/夜间收缩压,而GLP-1RA不影响血压变异性,其对心血管事件和肾脏的保护性与血压无关。

总结


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MRCHN 2025科学年会圆满落幕。这场为期两天的学术盛宴吸引了众多临床医师齐聚一堂,共同投身于学术交流的浪潮之中。高秀芳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在众多国内顶尖学术专家的鼎力支持下,MRCHN科学年会已成功举办八届。如今,心血管代谢的理念已广为人知,并随着大会的持续举办与不断进步而深入人心,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领域。展望未来,期待更多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心血管代谢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共同推动学科发展。通过不懈努力,争取从代谢源头上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患者因心脏和肾脏疾病导致不良预后的情况,这是医学界同仁的共同愿景与奋斗目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