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颖

Yu Ying

于颖,1972年出生,作家、摄影师,曾任记者、编辑等职业,现居重庆涪陵。写有散文、随笔、游记、报告文学等。关注社会现实,擅长肖像、人文摄影。从2021年开始自学绘画,已有近百幅作品。


女性系列之六谁在审判女性

布面丙烯

60×120cm

2024

“星丛”系列专访

于颖:

自学绘画者的独白

库艺术=库:能谈谈你是如何进行“自学绘画”的吗?

于颖=于:最初买了蜡笔后凭直觉乱画,水粉阶段有意识地在创作,丙烯初期是在网上找名画,第一幅模仿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自己都觉得呆板生硬。后来购买门采尔的素描和艺术类书籍、画册,从图书馆也借阅很多相关著作从中学习领悟,受益匪浅也开阔了眼界。幸运的是,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些艺术界人士,他们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此外,阅读,摄影、电影,旅行这些兴趣爱好,也在绘画的题材选择、色彩构图、艺术感受以及审美中发挥作用。“自学绘画”看似没有面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但人人皆为我师,而多年的人文积淀、美学素养、艺术熏陶等似乎都为绘画之路铺设基石。我的绘画,也是自我疗愈到向外求索的过程。


儿童系列之一:为什么

图片、丙烯

50×70cm

2024

库:你认为你的绘画区别于其他创作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于:真实性和思想性。我的作品丝毫不掩饰也无法掩饰技法等方面的薄弱,同时也不加修饰地呈现我的思想表达,尽管有时略显天真。我以成年人的视角、挚诚的内心,稚拙的画法,猝不及防地走入绘画领域。


儿童系列之一:为什么

图片、丙烯

50×70cm

2024

库:请谈谈你现在的创作情况以及在实践中主要涉及的主题?

于:目前,正尝试把自己拍摄的图片和绘画相结合,已经创作几幅作品。其次,从苏珊桑塔格的书中获得灵感,具体还在酝酿当中。“对称”系列也在继续。这些作品都会触及战争、女性、疾病、创伤等方面问题。


儿童系列之一:为什么

图片、丙烯

50×70cm

2024

库:你的作品中有很多对称的形象,这是有意为之,还是来自于一种潜意识?

于:有意为之。对称中的线,在人与人之间,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性关系中,是彼此设置的心灵之墙;战场上,是两国之间的边境线;意识形态弥漫时,是阵营间是非曲直的分裂处。有时,那条线也是一面无形的“镜子”,照见历史与现实、美好与幽暗,辉煌与衰落。


儿童系列之一:为什么

图片、丙烯

50×70cm

2024

库:你的作品标题似乎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如“儿童”“战争”“女性”,是这样吗?

于:是的,艺术必然要关照现实。这些话题以前在我的文字和图片中都有所表达,绘画的出现,把它们“平移”到画布上,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稚拙、美妙且不可思议的尝试与转变。


儿童系列之一:为什么

图片、丙烯

50×70cm

2024

库:你认为在你的绘画中技术技法是问题吗?你目前在创作上面临什么困难吗?

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经常被其困扰。因为当我的精神思想试图表达某种语境时,画笔停滞不前,有时为了达到要求,会临时抱佛脚翻看门采尔的素描寻找可以临摹的部分肢体,比如后背或胳膊。但是,我必须认清自身技法弱点后,专注发挥优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性。迷茫之中,在众多杰出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启示。看鲁奥、巴斯奎特、巴塞利兹作品,由心灵及至灵魂传递出来的自由表达笔法狂放虽显凌乱,却是至情至性之作。培根的画,起初令我产生不适,之后慢慢品味其对人性及自我的剖析,何其刻骨。技法与技巧在充沛激情与苦难灵魂面前,有时显得很无力,要以丰盈的生命力或强大的思想意志去超越技法,而不是依赖甚至困于其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法无用。


褪变及隐喻之一

布面丙烯

80×120cm

2023

对于从未进入院校系统学习绘画的我而言,最困难的是拿起画笔创作,而一旦开始,新的问题又出现。技法、题材选择、画面驾驭、色彩运用等等困扰着我,一边以虔诚的姿态学习并解决难题,一边以画者的身份大胆创新。


褪变及隐喻之二

布面丙烯

80×120cm

2023

库:你思考过销售作品这件事吗?

于:画画几个月后,便卖出一幅作品,给予我极大的信心。有行业人士曾以微拍形式拍卖,种种原因暂停参与,之后积蓄力量潜心创作。非常期待有藏家与我精神契合。

库: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有哪些?

于:莫迪里阿尼、基弗、鲁奥、杜马斯、赵无极、波洛克、巴塞利兹等。


褪变及隐喻之三

布面丙烯

80×120cm

2023

库:你让自己坚持创作的内驱力是什么?

于:表达、传递、信念、野心,或许其他。作品有些是在完成自我疗愈,但不仅仅如此,比如女性系列不仅仅是众生像,是对社会制度、男权思想、道德伦理、婚姻家庭对女性精神、思想、身体控制与束缚的反抗与反思。有时,也直面女性自身原因进行审视。我觉得艺术家要有一种飞蛾投火般的宗教情怀,也要有信徒式的虔诚无悔,还要像斗士一样勇敢无畏直面恐惧,无论它来自外界还是出于内心。


褪变及隐喻之四

布面丙烯

80×120cm

2023

库:你认为艺术家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是否认同艺术家应该承担超越个人欲望的责任和使命感?这种责任和使命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于:艺术家应该做真实的自己,活在真实中。坚守艺术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从而创作出更多深刻且具有感召力量,甚至颠覆性的作品。当然,我觉得不能强加或灌输这种责任,需要艺术家对“角色”自我赋予。或许存在一种可能,有些艺术家心有余而精神不足,无力承担使命,另一方则在肩负过程中偶尔也面临迷茫无助的现实困境。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也不应是一道单选题。在关键时刻,当艺术面临失序、衰落、生死存亡之际,能将荣誉使命置于个人欲望利益之上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投以尊重的目光。这种坚定的尊严,也是他们作品的灵魂所在。我理解的责任和使命感是:美育的传播者、思想的守护者、真相的探寻者、丑陋的揭发者。


受难者之一

丙烯、图钉

80×120cm

2024

库:在追求艺术的路上,您是否曾面临过外界的压力、质疑或者诱惑?您是如何应对的?

于:曾经有人说我在乱画,因为他们对于绘画的认识是专业院校的写实技能,或者通俗讲的以“像”与“不像”来认定,而我似乎在狂魔乱舞。也有人劝我自娱自乐即可,专业人士都卖不出去画,何况业余爱好者。忠言逆耳,但我属于确幸或认定之后义无反顾之人,拥有自己坚定的信念。结果怎样,不是我可以预知的,忘我投入并享受绘画过程,已是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


受难者之二

丙烯、图钉

80×120cm

2024

库:在当今这个艺术被日益消费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您如何看待艺术作为真理媒介的可能性?艺术中追求真理的价值是否依然重要?

于:似乎有一种规律,每逢社会变革之际,总会呈现某种乱象,艺术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并裹挟其中。浮华甚嚣其上,真正的艺术遭遇失序状态后,被深埋地下无人问津,但并不代表艺术消亡。它的顽强生命力使其在黑暗中积蓄力量成为一颗种子被土壤深情地孕育着,也许时光短暂,也许凛冬漫长,当真理抵达或回归时刻,它便蓬勃而出,再次展现其价值。那时的它,不是落魄的,而是无畏的。不是折翼的,而是涅槃的。我依然珍视那种价值,也相信很多艺术家在孤独守望。“如果种子不死”,艺术不死,真理永存。

库:2025年你有什么展览或项目计划?

于:暂时没有,我想沉淀下来好好创作。


战争结束系列之一

布面丙烯、弹壳

80×100cm

2025


战争结束系列之二

布面丙烯、弹壳

80cm×100cm

2025


战争结束系列之三

布面丙烯、弹壳

80×100cm

2025


战争结束系列之五

布面丙烯、弹壳

80×100cm

2025


战争结束系列之四

布面丙烯、弹壳

80×100cm

2025


战争结束系列之六

布面丙烯、弹壳

80×100cm

2025

五一假期特别活动

“色彩绘画“创研工作坊即将启动

“在色彩中探索绘画新的可能性”

国内外导师携手构建一个独立的绘画体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绘画

创研工作坊(第四期)

导师阵容:

马树青、英格丽·弗洛斯(德)、黄拱烘(德)

线下工作坊启动时间:

2025年5月1日

授课方式:

线上理论教学 + 线下实践创作 + 跟踪创作点评

线下授课地点:

课程亮点:

从绘画观念、色彩理论到个体独立创作,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助力成员全面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全阶段成员权益:

- 参加本期工作坊举办的线上成果展,展示个人作品;

- 加入“色彩绘画”师生专享交流群,与导师及同行深度互动;

- 参选“色彩绘画”年度主题展览,获得更多展出机会;

- 获得由库艺术教育与“色彩绘画”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

- 优先获得现场参与《库艺术》举办学术主题论坛活动的现场席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