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被誉为“元人冠冕”,他的艺术成就冠绝整个元代,还培养出了很多高徒,比如赵雍、黄公望、王蒙、王渊等。而赵氏有一位得意弟子,不仅与他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更是被称为“最得赵之真传”的人,论水平胜于赵孟頫诸子,他就是俞和。


坊间一直传闻俞和是赵孟頫的“私生子”,明人丰坊《书诀》记载:“其母寡居,赵子昂私之而生和,遂冒赵氏,教之书。子昂死,赵雍等分出之,乃以俞为氏,号紫芝生。”俞和一生专学赵孟頫,他“伪造”的赵帖能瞒过文徵明、项元汴、董其昌、乾隆等人的法眼。


赵孟頫五体皆能,他将每种字体的诀窍传授给了俞和,而俞和在晚年写下了一部《篆隶千字文》,此作堪称学习书法的“入门标准教科书”,将它临摹通透,能少走十年弯路。唐代以后的书法家,启蒙多以楷书入手,写出来的字往往注重顿挫、方折,虽然严谨端庄,但失去了晋人那种流畅潇洒之美。


而唐代以前的书家,比如钟繇、二王、谢安等人,皆是以篆书、隶书为启蒙,篆隶二体的笔法没有楷书那样过于细致,而且更注重笔画的衔接、圆转,尤其是转折处的“折钗股”效果,因此显得更加灵动自然,米芾就批评唐人:“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


更关键的是,篆书、隶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上手,而且出成果也快,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笔法技巧,还能锻炼腕力的灵活、用笔的提按等,将它们学习通透后再去学楷、草、行,将事半功倍。


市面上所见的篆书、隶书字帖,多是从碑上拓印、复制而来,碑刻相比墨迹,本身就存在细节的缺失、笔画的漫漶等情况,拓印品真实性就更大打折扣了。而俞和这件《篆隶千字文》有三大优点:


第一是墨迹本,用笔细腻真实,最精微之处也纤毫毕现。其二是内容完整,2000余字洋洋洒洒,而且是以适合启蒙的《千字文》为内容,几乎囊括了日常常用汉字。其三,俞和的篆隶在继承赵孟頫基础上,又吸收秦汉碑刻,因此既灵巧又不失浑厚,堪为古代篆法、隶法的集大成者。


俞和的篆书笔画遒劲,参以方笔,有刚健清新之气;隶书质朴而无丝毫故作修饰的匠气,古朴典雅。将此作细细临摹,书艺将会以质的飞跃。


而今,我们将俞和这件藏于台北故宫的《篆隶千字文》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