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厦门4月25日电 (记者张萌)“去年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3564件,审结3630件,同比分别上升11.72%、12.71%”“新收一审案件3414件,同比增长16.08%;新收二审案件150件,同比下降39.76%,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一次性解决的成效不断凸显”……25日,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厦门中院)举行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暨“技术领域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揭牌活动。

会上,厦门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知识产权庭庭长廖惠敏通报了《2024年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和《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促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的有关情况。厦门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叶鑫欣发布了《2024年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厦门中院重点参与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持续在全省营商环境考评中排名第一”“深化全国首创的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中心建设,协同工作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推广”“‘以更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获评‘厦门市营商环境2024年十佳改革举措’”……《2024年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显示,过去一年,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效显著。

从司法大数据看,厦门市案件呈现出案件攀升态势得到基本遏制、新质生产力司法需求不断增加、知识产权改革优势不断彰显、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全面提升的特点……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审判工作现代化的不断提升,去年,全市知识产权案件审限内结案率达98.10%,同比上升5.42个百分点;平均结案时间44.61天,同比缩短23.81天,跑出司法保护“加速度”;全市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2.81%,同比上升2.35个百分点,反映出厦门知识产权案件裁判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案件实质性化解不断取得新成效。


揭牌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厦门法院从去年审结的3630件知识产权案件中精选了10起典型案例,汇编为《2024年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10起典型案例涉及企业“出海”利益的及时保护、动物品种保护尺度的厘清、技术秘密的高效保护以及涉人工智能侵权认定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厦门法院保护创新、激励创造、规范竞争的司法探索。

发布会上,厦门中院还发布了《若干措施》,其聚焦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围绕知识产权审判突出问题,从加强重点科技创新成果保护、突出数字经济创新成果保护、完善技术类案件审理机制、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等10个方面提出20条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举措,构建“成果—主体—行为—环境—机制”五位一体保护体系,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


为首批特邀调解员颁发聘书。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厦门中院全国首创“厦门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中心”以来,目前已有7家单位通过“司法+行政+X”工作模式来推动形成综合治理合力,协同中心工作成效显著,相关创新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此次《若干措施》对该机制进行了总结提升,并依托厦门知识产权法庭,升级一系列专业协同发展举措,例如设立技术领域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以进一步拓宽技术类纠纷多元化解渠道等。

活动现场,“技术领域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正式揭牌,3名分别具有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植物新品种领域的技术知识背景的省市级人大代表成为首批特邀调解员。今后,该工作室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技术专长与法律监督职能结合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技术类纠纷化解的专业性和效率,在优化科技领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助推技术产业升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