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纪念日,人民海军从战火中诞生,在战争中起航,76年在海上筑起钢铁长城,现在人民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山东舰辽宁舰福建舰带领人民海军驶向更辽阔的海疆。
硕大的航母上,住着上千个人,这就像一座可以移动的城市,目光所及之处都需要对口的打工人,央视发布了5集《加速向深蓝》纪录片来庆祝海军生日,那么在航母上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岗位?最无聊的岗位又是什么?
吃饭引伸的岗位
拿山东舰来说,足足有20多层,3000多个大大小小的舱室,舰艇上到底有多少人具体的数值不得而知,但出一次海,机械师后勤官兵作战官兵等人加起来,至少需要3000~4000。
这些成员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些可能来自东北爱吃口味重的炖菜,有的来自南方口味比较清淡,还有来自西北的偏爱面食等等,千人千味,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吃饱之外,还需要吃的有营养。
于是在山东舰上他们实行的是一日七餐,从主食,小菜,热菜到甜点,饮料应有尽有,可以说中国八大戏的经典菜品在山东舰上都能寻找到,在国防军事早报中,有过山东舰上餐品的照片,可以说餐餐有鱼,顿顿有肉。
所以航母上的厨师是非常辛苦的,一天里大多数时间都在忙活着做饭,而光是吃饭,还会有其他几个引伸的岗位,有的甚至大众听都没听过。
服务班是专门在航母上清洗盘子,擦拭桌面,拖地的,一天7顿饭,他们就要清洗盘子7次,擦地拖地七次,做完饭之后会有厨余垃圾,那么多菜品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吃不完倒掉的,而这些垃圾的处理有专门的后勤舰务班。
除了厨余垃圾之外,还有一些废品纸盒等等,航母常年漂在海上,不可能将这些垃圾直接扔入海中,所以在航母上对垃圾有着严格的分类,何浪在航母上的工作就是专门处理垃圾。
何浪的梦想是当飞机的信号指挥员,结果没想到被分配到了垃圾处理中心,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生活垃圾烧出来的灰烬装进铁桶,等到航母靠岸后上岸处理,而厨余垃圾打碎后可以直接排入海洋。
假如有亲戚问你在航母上是干什么的,回答说烧垃圾的可能别人都不会相信,不过这些人也是航母上的救援储备力量,他们也会接受训练,以备不时之需。
那么除了擦洗盘子,清理垃圾之外,航母上还有哪些“无聊”的岗位呢?
机电部门
在央视发布的纪录片中,有一个不少艺术生都为之向往的岗位,那就是新闻中心,他们主要是负责航母的新闻报道以及宣传人物,凭借他们的艺术天赋来让外界更容易的了解中国海军。
不仅如此,一些宣传海报和魔术贴都是由他们来设计,新一代青年官兵有着他们独特的方式来宣传舰艇,像5周年的纪念臂章都是由他们来设计。
舰艇上还有话务班,负责航母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话务班的成员不是说会接打电话,能记下来通话内容就行,他们需要背上千组的电话号码,需要在接到电话的3秒之内查询到对方需要的舱室号码,根据纪录片中记录,有些成员1分钟之内就要处理十几个电话,山东舰上光话务班的女舰员就有10名。
航母上还有专门的超市收银员,洗衣房值班员,这些岗位看似无聊,但确保了舰上所有人员的后勤支持以及基本的生活服务。
还有一个岗位不常出现在舰艇其他人的面前,但却处在必不可少的位置,保护着全舱人的安全,那就是机电部门。
机电房从甲板上往下走,经过一层一层到了水线以下,这是整艘航母的心脏,越往下走温度就会越高,航母轮机的噪音也越来越大,在这里待上一会,浑身就会被汗水浸透。
处在这个舱室的机电兵,他们的日常是承担全舰电路以及轮机的维修,依靠自身的经验,从声音气味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初来乍到的新兵迷路是常事,但既然被分配到了这个岗位,就要对3000多个舱室的所在之处了如指掌。
他们看不到舰艇四周汹涌的浪花,也看不到东升西落的太阳,只有每天难以忍受的炽热以及分不清是耳鸣还是轮机的噪音,交流需要靠大声呼喊,一天下来既缺水,嗓子又干,不少新兵难以忍受,但如果没有他们,航母出现问题,全舰的人生命都会陷入危险。
有记者采访了一个在机电部门工作的年轻人问他是否后悔来舰艇上工作,无一例外全都没有后悔的,反而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相当自豪,他们表示跟机械打交道能锻炼人,也更能体现自己的男子气概,每天上上下下约3km的路程,也锻炼了他们的体力耐力。
一艘航母造价大概在300亿左右,而养一艘航母会比建一艘更贵,之前就有报道说小国养不起航母,这样看来确实如此,就光拿吃饭来说,一天吃7顿饭,一个人100的餐标,一年下来整艘舰艇就要花掉1.2亿。
航母的运行还需要加油,加满一次3900万,而演习一次这3900万基本上就用完了,所以对于一些小国来说,航母的性价比还是比较低的,需要的除了航母的硬件,还有海军人员的高素质。
中国航母上那些处于不起眼位置的人不会有抱怨心理,反而会以此为荣,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这样,一些国家连流水线工作都不愿意做,怎么甘愿在航母上焚烧垃圾,天天做饭呢?
无论怎么说,正是有了中国的这些默默无闻付出的军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安稳生活,向所有中国海军,向所有中国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