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来深圳了,这次来不为篮球,只为一件“小事”——让深圳人放下手机,每天息屏一小时。
“息屏一小时”是深圳市面向全社会发布的倡议,也是全国第一份“每天息屏一小时、读书运动爱自然”的倡议。
“我们不反对科学进步,不反对数字化工具带来的便利,但需要平衡线上与线下的生活”,姚明解释,绝非反对使用手机,而是希望年轻一代走进图书馆、运动场等,体验生活的丰富性。
诚然,手机作为当代“奶头乐”,让男女老少不用花费太多精力便能获得多巴胺,导致人们不愿意尝试更有营养的休闲方式,比如看书、运动。
碎片化视频刷多了,深圳小学生们说着“yyds”“dddd”“666”来表达个人情绪,大人们用“那很有生活了”“天塌了”作为聊天的万金油。
语言上的故意智障化,是“脑腐化”最鲜明的外在特征之一,而深圳正在努力遏制住这种苗头,“千方百计”地让深圳人在息屏一小时里,接触阅读、运动、自然,让生活回到“正轨”。
01
深圳人均“数字移民”
日均刷屏超7小时
今年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暨第10个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系列活动在深圳图书馆北馆启动。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运动员姚明专程赶来深圳参加活动,为“每天息屏一小时、读书运动爱自然”的倡议站台。
作为体育界与公共事务领域的跨界代表,姚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的倡议,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在姚明看来,“我们这代人是‘数字移民’,2010年出生后的孩子可以称为‘数字原住民’,但再先进的科技也不能替代真实世界的温度,孩子们需要在线下生活中寻找成长的多元体验。”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7.25个小时,相当于一天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我国青少年日均屏幕使用时长突破5.2小时,近视率攀升至67.3%。
儿童过早“触屏”,也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深圳更是尤为突出。
深圳有大量的双职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电子屏幕成为了孩子们的“电子保姆”,弥补着亲子陪伴的缺失。
再者,由于人均居住空间狭小,限制了孩子和大人的线下活动空间,让不占地方的电子设备成为首选,运动成为了下下选。
而长时间沉迷在网络世界里,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长期碎片化阅读,导致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在进行文本长阅读上会变得吃力。此外,青少年花更多时间在屏幕上,还压缩了现实的社交时间,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也变少。
而且,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想必大家都有同感,当代青少年和年轻人表达情感的词汇量大幅下降,网络热梗逐渐“洗脑”成为了他们的口头禅。
他们用社会摇、手势舞代替运动,把“666”“yyds”当成形容词,用网络热梗来代替正常说话,让原本应该词汇丰富的情感表达也变得单一无趣。
如何控制屏幕使用时间,让孩子和成人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议题。
02
深圳人不担心“无书可读”
只担心拖后腿
在“息屏一小时”的时间内,深圳人可以做什么?答案之一是阅读。
在深圳,永远不用担心的一件事情是“无书可读”,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跟不上深圳的人均阅读量。
《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深圳成年居民年阅读量达22本,呈上升趋势。在地铁上,随处可见捧着书和手机阅读的人。
在深圳当一名读者,拥有一片令人艳羡的“流动书海”有多么简单?
只需要一张“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就能实现在全市的879家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和322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行借阅图书。
深圳人从小培养阅读习惯,0-12岁的小读者是图书馆“常客”。
《2025年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深圳“图书馆之城”文献外借量2623.08万册次,达历史新峰,18-44岁读者为阅读主力军,0-12岁也是图书馆常客。
网友“哼妈”表示,一开始自己像其他宝妈一样在网上大量买绘本,直到家里书柜放不下了,才想起到图书馆借阅,结果一尝试才后悔来得太迟:
“图书馆里都是海量正版书籍,资源丰富,卫生杀菌,还书也很便利。”
对于白天忙得抽不开身的深圳人,深圳也有应对之道,为他们开设24小时书吧。
在深夜的24小时书吧里,夜深人静、悄无声息,在安全的环境里,“书虫”们默默啃食书本里的食粮。
除了图书馆这一类大众阅读空间之外,深圳的大部分社区都设立了社区公共图书馆,为就近居民提供书籍和阅读空间。
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到街边的“24小时书吧”,“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这便是“图书馆之城”的底气。
在当今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大众的阅读时间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短平快”的冲击。
对此,姚明用快餐和正餐作比较,表示“大街上不能没有快餐店,但是你不能顿顿吃快餐,有时候工作确实忙,吃一顿快餐也无伤大雅。我们需要把快餐和正餐结合起来吃,让二者相互平衡。”
对有的人来说,“短平快”是他们生活里的调味剂,是一种解压方式。有的人刷一会短视频,笑是笑了,梗是玩了,生活该怎么样,就还是怎么样。
而有的人,沉溺于短视频创造的虚拟世界里,生活几乎被这些信息掏空,“快餐”吃多了,吃不下“正餐”了,大脑跟着短视频的信息流走,无法自主思考。
这个时候,书籍这份“正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人们只有多读书,才能系统化地了解一些知识或事件形成的逻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不会因为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而直接形成认知偏差。
读书日的意义,不在于此时此刻就让人们随手拿起一本书,培养一个假装读书的习惯,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常常想起读书,在书中读、事中读、人中读。
在现实社会中,人情世故是大书、社会运转是大书、生存智慧是大书。
囿于厨房和孩子时,读什么书?打工疲惫迷茫,思考生命的意义时,读什么书?遭遇职业瓶颈时,又该读什么书?
当肉体被困在原地,书也能让灵魂出走,书是一种指引、一种救赎,对人的影响也不局限于一时,因为一本书的重量对一生来说,永远不会太轻。
03
深圳户外的多彩
息屏一小时不够
“息屏一小时”,除了读万卷书,还能行万里路,如同姚明建议大家多去户外那般,参加运动或者是看看大自然。
去年,深圳教育局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要求。起初,这样的要求受到了质疑。
然而,时间给出了答案——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今年,在深圳市教育局针对全市196万余名中小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2024学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66.46%,相比2023年学年提升6.21%。此外,2024年深圳市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为55.5%,较2023年下降1.2个百分点。
通过每天运动,让学生形成运动的习惯,加强学生的体质。运动的好处,想必不用多说。
对于常年久坐、缺乏运动的成人来说,“运动”在他们心里和新疆一样,不用宣传,有时间有精力他们自会动起来。
况且,在深圳这座“体育之城”,参加运动并不是一件难事,只需要动动手指便可以预约场馆。
“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自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入2068个体育场馆,开放8528片运动场地,超过30个运动项目。
未来,深圳的体育场馆还将不断增加,根据2025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将新改扩建100个都市型、楼宇型体育场地设施。
除了运动,深圳人还可以观看各种体育赛事,现场体验肾上腺素极限飙升的刺激和热血。
根据《2025深圳重点赛事100名册》,全市今年将要举办的100项重点赛事,以及中超、CBA职业联赛主场赛事,还有全运会系列赛事等焦点项目。
常年坐在深圳写字楼的邱邱表示,只有坐在体育场馆看比赛或者演唱会的那一刻,他才能真正体验到“活人感”——调动出最纯粹的情绪,获得最发自内心的紧张和快乐,和隔着电子屏幕看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不加掩饰的快乐,还有一个深圳随处可见的场所能够给予——山海。
不可否认,深圳的山海和公园,是深圳人心里的乌托邦。深圳人疲惫、无聊、迷茫时,第一个想法便是不如去公园里躺一下吧、不如找座山爬一下吧、不如去看看海吧。
现在,深圳公园总数达到1320个,千园之城并非徒有虚名,人在深圳,随便走走都能路过一个公园,随时随地感受公园的“20分钟效应”。
热爱徒步的深圳人,同样不会受到“亏待”。
目前,深圳已建成3406公里绿道,420公里“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鹏城万里”户外步道总里程达3600公里以上。
其中,深圳最长远足径——鲲鹏径,西起宝安凤凰山飞云顶,东至大鹏七娘山大雁顶,全长约200公里,穿越山岭、森林、湖泊、溪涧、海岸,山川湖海、尽收眼底。
这么看来,脱离电子屏幕之外,深圳人的生活依然多姿多彩。
所以,“息屏一小时”在深圳哪里够用?
文丨白粥
部分图片来源ShenzhenWeekly
相关数据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