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3号,中国水产,Fishbase。
江西男子夜钓钓到半截鱼
4月22日,IP地址为江西的网友@3号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的是自己夜钓的经历。他表示钓上这条鱼的时候,自己也是非常意外,还好是在城市河道里钓的鱼,而不是跑到野外去,不然真得吓死。
视频的配文就能把事情讲完了:”钓一条的鱼我见过,钓两条鱼的也见过,钓半条鱼的还是挺难得。“
视频中可以看到,博主钓到了一条体型不小的青鱼,估摸着可能得有5斤重。这条青鱼有气无力地在水中扑腾,但它绝对不是被博主给遛累了,因为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条鱼的臀鳍后的尾部完全消失了。
截面的血肉还在外翻,显然它刚遭遇不测没多久就被博主给钓上来了。这种情况博主估计也不敢带回去吃,因为不知道是它的咋的了。放生了这鱼也肯定活不了,博主没说他是怎么处理的,这让我有点好奇。
有些网友开始危言耸听了,他们表示这是不祥之兆,建议博主赶紧回家去,甚至说博主应该把鱼竿都给丢了!
估计他们是想到了”死鱼正口“之类的民间怪谈了。”死鱼正口“的意思就是,死掉的鱼却被鱼钩挂住了鱼嘴,就像活鱼一样被钓了上来,民间传说中认为这是水鬼在吸引钓鱼人靠近,然后趁机将人拉到水中,溺死后就取代了水鬼的位置,水鬼就可以去投胎转世。总之遇到了就是不祥征兆,暗示近期可能遭遇灾祸。
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科学依据,”死鱼正口“的可能性很多,大多数情况就是凑巧挂上了,但绝不会是什么”水鬼索命“。
这条鱼遭遇了什么?
这条鱼究竟是遭遇了什么?对此评论区的网友各抒己见。
很多网友认为是鳡鱼做的。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民间俗称是“水老虎”,由此你就知道鳡鱼给人带来的印象是什么样的。鳡鱼的最大体长可能接近2米,是妥妥的淡水霸主!但它们的强悍并不只因为其体型,更因为它们的狩猎能力。
鳡鱼的鱼嘴呈尖锥形,上下颌修长且闭合严密,流线型设计使其在水中高速突袭时阻力极小,其最高时速超60公里。捕食时,鳡鱼会瞬间张开嘴部,利用负压“吸入”猎物,配合强韧的咽喉齿完成猎杀。
鳡鱼口腔内虽无锋利颌齿,但其咽喉部密布数排锯齿状圆锥形咽喉齿,与头骨基枕骨的角质垫形成“磨盘结构”。猎物被吸入后,咽喉齿会瞬间咬合,通过挤压和碾磨将猎物粉碎。
尽管目前缺乏鳡鱼咬合力的直接测量数据,但其捕食行为观察显示,鳡鱼能轻松咬穿比自己小的鱼类鱼的鳞片和骨骼,咬断完全是做得到的。成年鳡鱼可吞食自身体长3分之一的猎物。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可能是被船的螺旋桨给打断的,这个说法是很有可能的,但是他还表示鳡鱼不会攻击这么大的鱼,鳡鱼没有牙咬不断鱼。后面对于鳡鱼的说法就遭到评论区很多网友的嘲讽,大家都说他肯定是没钓过鱼的人。
螺旋桨打断鱼肯定是有可能的。其核心原因在于其高速旋转的物理特性与水流动力学的综合作用。螺旋桨叶片通常由金属制成,边缘锋利且硬度极高,运行时转速可达每分钟数百至上千转,叶尖线速度超过30米/秒。当水生物种被螺旋桨后方的低压区吸入时,会直接遭遇高速旋转的叶片切割或撞击,其动能足以切断各种水生物种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螺旋桨运行还会引发剧烈湍流,水流中不同方向的剪切力可撕裂水生物种的身体,而空泡效应产生的局部高压冲击波甚至可能会进一步破坏鱼类内脏。
而对于鳡鱼和螺旋桨两种猜测,博主自己都认为不对,他说他们那边的河道压根就没有船业没有鳡鱼,从根本上就能排除这两种可能性。他认为是电站发电打断的。
水力发电站可能对鱼产生威胁
水力发电站的水轮机在运转时,其高速旋转的机械特性与复杂的水流环境确实可能会对通过的鱼类产生威胁。
水轮机叶片通常以每分钟数十至数百转的速度旋转,叶片边缘线速度可超过15米/秒,当鱼类随水流进入涡轮区域时,会直接与叶片发生剧烈碰撞或被锋利的边缘切断躯体,尤其对体型较大的鱼可能造成脊柱断裂或肢体粉碎性损伤。
此外,水轮机运行时会在不同区域形成极端压力变化:水流进入涡轮前的高压区可能压伤鱼类内脏,而涡轮后方的低压区则可能引发“减压病”,导致鱼类体内溶解气体形成气泡,堵塞血管或破坏组织。同时,水轮机内部剧烈的 湍流和剪切力 会使鱼体遭受多方向水流拉扯,进一步加剧组织撕裂。
部分现代涡轮机虽降低了转速,但叶片间隙产生的 空泡效应仍可能对小型鱼类造成隐性内伤。
据统计,传统水轮机对鱼类的直接致死率可达10%~30%,幼鱼和洄游性鱼类受影响尤为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现在很多采取优化叶片设计、安装鱼道、增设防护网等措施,但完全避免伤害仍面临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