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鱼Chauliodusspp. 属于巨口鱼科,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和温带海域。共有8种,斯隆氏蝰鱼Chauliodus sloani研究相对充分。

它们在白天通常会躲在中层带,到了夜间便会上浮到较浅的水域捕食。和真正的蛇一样,蝰鱼通过低频率捕食较大的猎物来降低消耗,灯笼鱼、圆罩鱼、十足类和桡足类等都在它们的食谱上,因此它们有即使在巨口鱼目中都略显夸张的长牙、基本退化的鳃耙和极具弹性的胃。



斯隆氏蝰鱼Chauliodus sloani/ Oceana Europe,fishesofaustralia.net.au

作为凶猛的捕食者。蝰鱼满口夸张的牙齿不能倒伏,可以像牢笼一样锁住猎物,防止猎物逃脱。它们的前几节椎骨退化,椎体完全被富有弹性的脊索取代,这使得它们的嘴能张到更大。虽然外形恐怖,但蝰鱼其实只能长到 30 多厘米长。



马康氏蝰鱼Chauliodus macouni头部 / David Csepp, NMFS/AKFSC/ABL,public domain



蛇口异星杉鱼Heterophotus ophistoma也是巨口鱼科的深海鱼类 / www.eisk.cn

蛇鲭科 Gempylidae 也称“带䲠科”,是鲭形目带鱼亚目中种类繁多的一科。这些凶猛的捕食者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较深的海域,具有很高的多样性。该科的成员外形各异,有长有短,因此曾被认为是多系群。

蛇鲭Gempylus serpens,体呈侧扁的带状,很容易被不熟悉的人当成比较短的带鱼。该种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海域,通常栖息深度在 0~200 米,白天躲在深水中休息,晚上则上浮到较浅的水域觅食。



蛇鲭Gempylus serpens/ Jeffrey T. Williams. License: CC BY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短蛇鲭Rexea prometheoides,顾名思义,体形粗短,其所在的属种类繁多但体形通常不大,该种最大也仅有 40 厘米长。这种小鱼通常独自生活在印度-西太平洋区水深 135~540 米的大陆架外缘、陆坡海域。



短蛇鲭Rexea prometheoides/ Jerome Huet,CC BY 4.0

异鳞蛇鲭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是真正的“escolar”,因栉鳞与圆鳞相混杂而得名。它们尾柄上的侧突和游离小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枪鱼等鲭科鱼类。异鳞蛇鲭是向速游方向演化的蛇鲭,以游动迅速的小鱼和头足类为食。



异鳞蛇鲭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Hugues Evano,CC BY 4.0

棘鳞蛇鲭Ruvettus pretiosus体长可超过 2 米,是最大的蛇鲭。它和异鳞蛇鲭即是臭名昭著的“油鱼”,含有人体不能消化的蜡酯,吃多了很容易“喷射”。异鳞蛇鲭含量较少,风险相对较低,少吃点问题不大。而棘鳞蛇鲭肌组织中含有 25% 的蜡酯,是危险的蜡毒鱼,容易造成油性腹泻,加热和冷冻也无法明显降低风险,几乎只能作为“工业用鱼”来提炼润滑油。如果在市场上见到鳞片粗糙像棘刺一样的所谓“银鳕鱼块”,请不要购买。



棘鳞蛇鲭Ruvettus pretiosus/ NOAA Okeanos Explorer,public domain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PROFILE

暮晖熠熠

泰安市特殊教育中心视障部学生

不专业的博物学爱好者

微博认证科普博主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