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四大A级车展之一,本届展会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36万平方米,全球首发车型达163款,新能源车占比70%,规模与含金量均创历史新高。


规模与秩序:回归专业本质,中国车展的“成熟蜕变”

与往届相比,2025上海车展展现出更显著的务实基调。主办方对展台活动的规范管理成为亮点。例如,曾在北京车展引发争议的“绿衣名人”及其团队,在本届展会中被限制人数和活动范围,需提前报备互动流程,确保展台秩序以产品和技术为核心。媒体日期间,193场发布会密集举行,但车企更注重传递技术参数、战略规划等“硬核”信息,而非营销噱头。


技术突围:从“芯片”到“智驾”,中国品牌定义新标准

中国汽车产业正从“制造”向“智造”跃迁,而本届车展成为这一进程的集中展示窗口。半导体与智能驾驶成为焦点:极氪科技全球首发的全尺寸旗舰SUV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达2000TFLOPS,支持无图城市导航和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驾,纯电续航超1000公里,混动版油耗低至2L/100km;领克900则凭借Thor芯片实现“华尔兹”原地掉头、蟹行转向等黑科技,零百加速进入4秒级。


补能体系革新同样抢眼:比亚迪腾势推出双门四座超跑,最大功率超1000马力,被视为中国品牌冲击百万级市场的“破局者”;大众集团则首秀三款新能源概念车,涵盖纯电、增程等路线,其中上汽大众增程式B级SUV概念车续航突破1200公里。

全球化野心:中国技术“平权”全球市场

中国车企不再满足于本土市场,而是以技术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红旗品牌首发豪华硬派越野车,继承军工基因并配备激光雷达,直指高端越野市场;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则通过快充技术(如5分钟补能300公里)、L3级自动驾驶等创新,向欧美传统车企“腹地”发起挑战。

行业专家指出,中国车规芯片成果展首次亮相车展,标志着本土供应链的成熟。工信部近期发布的《车用芯片安全标准》与比亚迪水平对置发动机量产等事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力。

体验升级:从“看车”到“玩车”,重构观展生态

本届车展打破传统静态展示模式,增设大量互动体验区。观众可试乘搭载“原地掉头”技术的车型,或在模拟城市道路中体验无图智驾;小鹏机器人作为“车模”亮相,其自然交互能力引发热议。此外,贝壳财经等媒体通过融媒直播、VR导览等形式,让未能到场的观众实时感受展会盛况。

挑战与展望:全球汽车业“转身时刻”

尽管中国品牌势头强劲,但关税战、供应链安全等外部压力仍存。展会期间,多位车企高管提及需加强国际合作,尤其在稀土资源(如镓、锗)和智能驾驶标准等领域。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智能化、环保性的需求持续攀升,倒逼产业加速转型。

结语
2025上海车展不仅是新车的秀场,更是百年汽车工业变革的缩影。中国品牌凭借技术积累与创新魄力,正从“跟随者”蜕变为“引领者”。正如展会主题“共赢未来”所昭示的,这场跨越国界的产业竞合,或将书写全球出行方式的新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