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川西坝子一片麦色青青,崇州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国家电网四川电力(成都崇州)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身着带着统一标识的红马甲,沿着田间不断延伸、分接、入端的输电线路,认真开展着巡查与检修。



在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队员张文刚手里的测温仪屏幕上跳动着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温度数据。这座现代化智能工厂里,电气化温控系统将育苗环境误差控制在±0.5℃,水肥一体机根据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营养配比。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需要人工烧炭增温的传统育苗棚,温度波动常导致烂种。如今,“不断电”的基础条件,让现代技术与农业生产实现了完美结合。

“以前育苗全凭老师傅的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出苗率从85%提升到98%。”育秧中心技术员李师傅介绍。这座“数字苗床”每年可培育秧苗5万亩,让春耕效率提升近三成。


与此同时,在几公里外的桤木河畔,服务队配置的无人机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巡航扫描着正在为沿线数万亩标准化农田、10余个农业合作社供电的10千伏王坪线,AI算法自动识别树障隐患、红外测温设备开展精准数据收集,一台智能终端就是一处“移动式”的检修车间。

“过去需要2天的时间,现在无人机2小时就能完成,缺陷识别准确率超过95%。”服务队队长高建强擦着额头的汗水说道。今年春耕启动以来,这套立体巡检体系已消除设备隐患18处,确保了育种、除虫、提灌等工序的“不断电、不停工”。


在崇州的农业生产一线,只需要扫码电杆上的二维码,村民就能通过“网上国网”平台实现“云上办电”。而通过“村网共建”服务,供电所台区经理与社区网格员联动,不仅方便村民用电需求的快速办理,更缩短了故障的报修响应时间。


获利的不仅仅是农业,还有以休闲观光、民宿餐厅、研学体验等为业态的“农业+”产业。在隆兴镇梁景村,麦田边的火锅店、咖啡店、快餐车生意火爆,各类消费场景带火了当地的“天府乡游”。


据悉,截至目前,崇州市供电公司针对今年“春耕春灌”行动,已派出共产党员服务队,上门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解答群众用电安全问题,消除农田机井排灌用电安全隐患,全力确保小春农业稳产、满产、丰产。



此外,自2023年以来,仅在天府粮仓10万亩标准化良田区域,崇州供电公司就新增或增容变压器8台,扩充容量2245千伏安,为天府粮仓的春耕春灌、秋种秋收、全年管理等提供了充足可靠的电力,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记者|邓涛

编辑|王静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