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素有“千年银岳池”的美誉,这个“银”字,既是对岳池这片沃土的赞美,也凝聚着祖祖辈辈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如何让“天府粮仓”既有产量又有质量?岳池县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种粮效益提起来。岳池自古就是产粮大县,这几年,岳池下大力气改造农田,按照“小并大、短变长、坡改梯、弯取直”的方式,累计改造高标准农田82万亩,占全县耕地的近八成。改造后的农田田块整齐、道路畅通,规模化经营率达50%以上,机械化率比一般农田高出15%以上。去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10多万亩,成功跻身全省10亿斤产粮大县序列。特别是“岳池大米”也成功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质得到国家认证,现在成功把市场拓展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第二件事:将产业链条连起来。首先,成功创建“岳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个国家级平台。在这个园区里,建立了“从田间的稻谷到餐桌的米粉”全流程标准体系。此外,还和京东等电商平台深入合作,建起了“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管理。现在园区每天生产5万斤“岳池米粉”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了3万亩米粉专用稻。去年园区“米”产业全链条总产值超过36亿元,现在很多种植业主到我们的园区去租地都是一地难求。
第三件事: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开展“保姆式”服务,在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对农作物的耕、种、防、收关键环节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已累计培育服务组织186家,去年开展农业社会化的服务面积就占了全县种植面积一半以上。进行“新技术”攻关,县上专门成立了岳池米粉研究院,和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研发“岳池米粉”专用稻新品种。现在种“岳池米粉”专用稻的农户一年能多赚25%。推进“农文旅”融合,田里现在不光能“种粮食”,还能“种风景”。春天赏油菜花,秋天闻稻花香,在农田里建起了“稻田酒店”,办起了“油菜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体验。今年一季度,全县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2亿元。
接下来,岳池县还将继续做好这几件事:一是建设更多的高产田,争取到2025年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二是引入更多的新技术,继续跟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出更好的稻种,把“岳池米粉”做得更劲道、更好吃。三是富裕更多的老百姓,继续把米产业做大做强,让种粮的有赚头,让务工的有活干,让经商的有机会,真正让更多的老百姓从农业发展中享受到红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粟新林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