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泾街道持续打造的综治中心现如今已经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解忧站”,积极用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六联机制”最大化回应群众需求,让科技赋能基层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为辖区的基层平安法治工作注入更多的和谐因子。


走进金钟路上的综治中心,你会发现这里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环境舒适。为实现基层平安法治工作的集中受理、办理、服务,综治中心对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实践标准进行升级,按照“1大厅+6个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凸显各部门的实用功能和“跨界配合”,令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隔开”却“分不开”。

前台接待有讲究,在综合服务大厅,“5+X”席位一字排开,涵盖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信访代理、安全监管、城管执法等5个常驻席位以及来自公安、市场监管、街道相关科室等“X”部门网格下沉干部的联动接待。

如此一来,叠加“六联机制”协同发力:矛盾联调、人员联管、治安联防、问题联治、法治联建、平安联创,实现了走进综治中心的“一扇门”就可解“百家忧”。


服务格局已打开,专业人员的配备同样重要。法律咨询窗口有司法干部、有律师提供常态化和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居民只需提前预约,法律服务便可“随约随到”;在人民调解窗口,调解员、“加梯达人”刘玉明发挥熟悉社区的自身优势化解相邻矛盾;而在信访代理窗口,由全国人民调解能手、三八红旗手马路娣带队,不单化解矛盾,还培养基层调解干部......

在综治中心的一隅,“24小时司法所”始终“在岗”。这里涵盖了24小时司法服务、户外职工保障、第三网格联勤、人民意见征集等功能,即便是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路过办个事情也很便捷,尤其是法律服务一直备受居民的称赞,是北新泾街道科技赋能法律服务实实在在的实践和见证。


“数字法治E站”的法律服务舱,除常规的法律咨询、预约服务外,在与“智慧公证”系统对接的基础上,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等多个公证事项的全程在线办理,打通在线支付环节,极大地为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和上班族提供便利。旁边的“小法”机器人也颇为好用,提供一般法律问题的语音问答、法律文书模板,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对话方式为居民解答法律问题。

对于人民调解员来说,“北新泾法苑”空间不大,功能却完备,可以开展社区巡回法庭、检察监督等司法工作,突出严肃的氛围;启动“三所联动”机制,将当事人聚在一起开展面对面调解。同时,依托市司法局“智慧调解平台”,建立的数字化调解室,达到了共享全市范围内的调解员、专家和案例库,实现调解过程智能化辅助功能。

今年年初,六旬老人陈某在杂货店意外摔伤后引发纠纷。由于当事人双方都有调解意愿,北新泾街道便立即在“北新泾法苑”启动“三所联动”机制,律师援引法律定责,明确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调解员核算医疗自费部分和营养费标准,明确赔偿范围;民警维持调解现场秩序,引导商家换位思考老人所处的困境。

最终,通过立足法律、兼顾情理的多次沟通,实质性化解了矛盾纠纷,既减轻司法压力,又维系社区和谐,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价值。

实际上,北新泾街道综治中心的“一门汇聚”中,“馨路驿站”也深受欢迎。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咨询、提前开展矛盾联调,为所需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分析与建议,进行心理疏导,方便快速、精准解决问题。

现在,经过全新装点后的“馨路驿站”更加精美、温馨,当居民走进来就可迅速放松身心。其实,这里也是公安、检察院对未成年人案件开展工作的司法保护中心,在温馨的环境中、在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开展询问、调查等工作。


数字化的公共安全体验馆是一个科技感满满的所在。如“AI势能舱”,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消防、禁毒等宣传培训内容3D化展示,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再辅以文字、声效等渲染,让居民感受公共安全防范和处置技能;再比如“平安法治互动学习屏”,包括火灾隐患查找、反恐安全常识、防盗等诸多模块,经过后台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的薄弱点,为今后法治宣传教育提供决策和参考。

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奔跑,借助科技的“翅膀”,北新泾街道综治中心依然在开拓实践、不断创新,值得期待。


部分图片来源于区委政法委

撰稿/摄影:闫 漫

编辑:毕扬静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