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奇明,逆袭的“柠檬精”。



伊丽莎白圈:人之蜜糖,喵之砒霜

朋友,再让我们坦白一次:人 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人类尚不能相通,更何况去理 解动物的悲喜?

养过猫狗的朋友,对“伊丽莎白圈”都不陌生:


铲屎官发明的这个装置,初衷是好的:为了防止喵主子、汪汪们受伤后,乱咬、乱舔的。


一般长这样:






丑的长这样:


也有设计得非常贵族的:


甜蜜的:


可爱的:


清爽的:


开胃的:


但别管舒适与否、美丑与否,没有哪个喵主子、哪个汪汪会喜欢这个东西,高兴不起来:


高兴不起来:


高兴不起来:


高兴不起来:


还是高兴不起来:


一分钟都不想戴:


根本高兴不起来,毕竟,它的俗称是“耻辱圈”,因为它限制了猫狗折腾的自由。

别说猫狗戴了不开心,人戴了,也不开心。

这不,昨天刷到一个广告,蒋奇明,变身成一个柠檬精(特别有意思,有泰国广告内味了):

视频:优酸乳

在这则名为《审判一颗柠檬》的广告中,蒋奇明化身“柠檬精”,舌战群雄,自证价值,从委屈,挣扎,到最后成功逆袭。


图:优酸乳


图:优酸乳

如果你看过《漫长的季节》,这个“柠檬精”就是柠檬版“傅卫军”。


这视频,与其说是广告,不如说是一个故事,桥段很精彩,一波三折,梗很密,很励志,最后还上了价值:


据说这是蒋奇明台词最多的一次拍摄。


人狠话不多,蒋奇明这人设算是立住了。


然后就有细心的网友说,蒋奇明脖子上戴的这个,是不是象征喵主子耻辱的“伊丽莎白圈”?

那么问题来了,是吗?


“亦真亦幻”柠檬精

回答这个 问题之前,咱们多说几句蒋奇明,和伊利这则广告。


真的好久没见过这么跌宕起伏的广 告了。

有人说,感觉柠檬精快要杀人了,一个广告都演得这么好:


演个柠檬精都这么有戏,心疼柠檬精:


不费吹灰之力爱上明檬天使:


有人说都担心他要黑化了:


有人被戳心:



有人说,傅卫军眼中的破碎感,让人心碎:



有人说好man:


有人说这广告太有创意,选角很有品味:







有人开始从专业角度分析广告剧情:


甚至有人希望这则广告能出圈:


有人受到柠檬精启发:


有人说,之前贾冰为伊利拍摄的牛奶广告也不错:


有人说,柠檬精就是蒋奇明的成名路:


有人说柠檬精无需迎合:


不要人云亦云:


当然,还有广告主最关心的效果转化:

不少人跃跃欲试,想去尝尝:




总之,优酸乳这则广告,别管从创意、到选角,到服化道,到文案,到品牌调性,都体现了整个项目团队(创意代理:嘻嘻弗斯 导演:张大鹏 制作:必火)的深厚功底。

我觉 得会火^_^



拉夫领与伊丽莎白圈

好了,聊完柠檬精,咱们再来聊聊柠檬精脖子上戴的“伊丽莎白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种调侃戏称。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拉夫领”。

拉夫领(Ruff Collar,又称襞襟)是一种16–17世纪西欧贵族服饰中常见的圆形褶皱装饰领。


它最初起源于衬衫或衬裙领口上的小褶饰(frill),在16世纪中叶脱离内衣成为独立配件,由精细亚麻或薄纱制成。


起源与早期发展方面,传说拉夫领最初由法国裁缝创制,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各国贵族男女广泛采用。



最早的形式是附着在衬衣领口的小型褶边,用于遮盖内衣边缘。

随着16世纪60年代淀粉浆定型技术的出现,这种领饰很快得到强化与扩大:淀粉液使褶皱硬挺并能够保持形状,搭配骨质或金属丝骨架支撑后,拉夫领的直径在1580年代达到数十厘米,成为“车轮式”巨大形态。

在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统治时期,拉夫领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乃至整个西欧的时尚标志。


女王伊丽莎白常在肖像中佩戴华丽的白色拉夫领,并于1565年曾收到一件豪华拉夫领作为新年礼物。


贵族们竞相利用昂贵的细布和花边、喷淀粉、配金属线架来打造夸张造型,以显示身份地位。

16世纪70年代后,拉夫领普遍从附着式改为可拆卸配件,领子与上衣分离,用流苏带系于颈部,以便清洗和更换。

到1580–1610年间,“车轮式”拉夫领盛行,常用几码布料制作,多达数百道褶皱,直径可达20–25厘米甚至更大。

17世纪初,拉夫领逐渐式微,被更贴颈的“落襞领”(falling ruff,即宽幅褶饰)和高挺翻领所取代。

1621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更曾颁令禁止贵族佩戴拉夫领,以削弱其权力象征。

尽管如此,在荷兰共和国以及北欧等地的礼仪场合中,拉夫领仍延续较久;例如挪威教会直到1980年仍在牧师礼服中使用类似设计,丹麦及法罗群岛教会至今也在某些正式礼服里保留了“拉夫领”元素。


拉夫领在当时不仅仅是装饰,它本身即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由于制作与维护成本高昂(需要大量优质布料、精细花边,以及繁复的熨烫和缝制),只有王室贵族才能随心所欲地佩戴大型拉夫领

16世纪时流行的理念是领子越大越显身份:“拉夫领成了男女都可佩戴的饰品,并成为地位的象征,尺寸越大地位越高”。

讽刺的是,清教徒与道德评论者则将其视为骄奢与虚荣的象征,公开谴责过于夸张的“庞然大物式拉夫领”。

拉夫领元素虽已远离主流服饰百年,但在现代时尚与艺术中依旧偶有借鉴。

比如在2018年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HSE)艺术设计学院的秋冬时装秀上,学生将文艺复兴风格的拉夫领与街头风结合,用薄纱结构堆叠出夸张领圈,与现代女装混搭展出。





影视与舞台剧中重现伊丽莎白时代场景时,也常为演员造型加上褶边领以营造古典氛围。

此外,小丑和杂耍表演服装通常保留大型圆形褶领作为标志性配饰。在时装摄影和潮流设计里,拉夫领形态有时以面料褶皱或饰边形式出现,成为复古或前卫造型的一部分。

总体来看,拉夫领集庄重与华丽于一身,是伊丽莎白时代与斯图亚特早期英格兰服饰的标志性元素。

“伊丽莎白圈(Elizabethan ruff)”这一称呼通常与拉夫领混用,但严格来说原本并非历史正式名称

当时伊丽莎白一世所戴的饰品官方名称就是“拉夫领”,并不称“伊丽莎白圈”。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宠物界称为“伊丽莎白圈”的塑料脖圈,乃戏称伊丽莎白女王戴过此造型而得名,但与历史服饰仅在外观上相似,其本质不同。


事实上,“伊丽莎白圈”这一叫法更多见于现代流行文化(尤其宠物用品领域,用来指代宠物脖圈)。

总而言之,严格来讲,拉夫领和“伊丽莎白圈”,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两者只是结构上类似,后者是为了方便的俗称或误用,带有调侃意味。

省流版:伊丽莎白圈不是拉夫领。

拉夫领是正式叫法,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伊丽莎白圈是戏称,特指宠物佩戴的保护装置,目的是保护动物,象征着约束自由的“耻辱”。


柠檬精戴的,是贵族领,不是耻辱圈

好了,了解了拉夫领和伊丽莎白圈的概念后,咱们再回到蒋奇明和他扮演的柠檬精。

如果你看完了广告视频,应该很明确,柠檬精的人设是一个逐渐发现自我的“逆袭”贵族,根本不是什么宠物,更谈不上什么耻辱。


图:优酸乳

实际上,这则广告的创意代理也明确解释过,蒋奇明的柠檬片造型,灵感就是来自中世纪欧洲的拉夫领,目的是为了增强舞台的形式感。


图:嘻嘻弗斯啊/小红书

破案了,蒋奇明扮演的柠檬精,戴的是拉夫领,不是伊丽莎白圈。代表的是贵族,而不是耻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