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教出自律的孩子




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年轻的父母都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如果孩子总是要时刻督促,无疑会让父母压力倍增。

“广州家庭教育讲堂”特邀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学校夏健君书记分享“民主型父母教出自律的孩子”,内容共分为三节:民主型教养方式与自律能力培养的关系;平等、理解、信任——三个关键策略;接纳的力量。一起来看看吧!

民主型教养方式与自律能力培养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场景:这天,孩子做完了作业,按照约定可以玩手机游戏。妈妈从一开始就提醒孩子只能玩15分钟,孩子说知道了;5分钟之后,妈妈再次提醒玩兴正浓的孩子注意时间;时间一到,尽管孩子差一点就赢得游戏,妈妈还是冷冰冰地没收了手机。

一场本是愉快的画面最终不欢而散。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去感受一下,相信大家也能体会到那种被不停打断、不停催促的厌烦感。

教育学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上述案例中的妈妈颇有专制型家长的影子。

那民主型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律方面有哪些制胜法宝呢?这里有四个关键词——平等、理解、信任、接纳。




平等、理解、信任:三个关键策略

一、平等

我们希望孩子自律,往往会给孩子制订一些家庭规则,规则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既然是契约,就应该由双方共同协商、执行。鼓励孩子参与制订规则,这充分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拥有高度的自尊。

二、理解

我们都说“理解万岁”,被理解就是被认同,被认同就是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明明是自己做得不好,还跟大人顶嘴,跟大人对着干,这些行为背后,很有可能就是缺乏家长的关注与认同,孩子不得不通过各种过分的言行进行反抗。如果我们能换位感受,将心比心,同时去听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彼此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

三、信任

要让信任落地,一是将选择权交给孩子,二是鼓励孩子承担后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多鼓励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试试看吧。





接纳的力量

如果我们不再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断催促甚至替代孩子的成长,而是通过询问孩子“你是如何做到的?”或者当孩子没做到、没做好的时候先说一句“下次做好就可以了。”然后再问问孩子:“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便可以卸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尽情做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儿童。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我将这段话与各位父母共勉。通过我二十多年的生活感悟和教育经验来看,这番话无论对成人或者儿童一样适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