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清 中国文化报记者 朱萌

AI朗读亭里,是一方集“听、说、读、诵”于一体的高品质发声空间;手持操作手柄站在数智阅读空间前,3D图书、AI讲书等沉浸式阅读体验独特;展区内,智能配送车满载书籍,进行着科技感十足的“无接触配送”……

4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山西太原举办。不论是主题众多的分论坛,还是长风文化岛上“黑科技”云集的配套活动,处处都能看到科技对如今阅读方式、内容供给、读者需求、服务形式的深刻影响。

“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抓手,已连续十余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级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近年来纷纷紧抓机遇,在业务管理、资源建设、创新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

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VR全景文化典籍”项目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古籍文献阅读服务相融合;杭州图书馆上线的DS智能馆员,可以24小时在线提供个性化借阅信息与使用建议;深圳图书馆北馆的智能立体书库实现了全自动图书分拣和垂直调阅……更智慧、更便捷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正让阅读触达更广阔人群。

作为本届全民阅读大会活动之一,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共同举办了图书馆全民阅读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方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结合民众的阅读需求,图书馆事业迈上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陈樱在分享中提出,依托大数据技术,图书馆可以构建个性化读者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推介,推动“知识仓库”向“智慧枢纽”转型。借助人工智能,图书馆可以将“富营养”、短小精悍的阅读资源精准推送给公众,引导阅读,提升读者长阅读与深度阅读的兴趣。陈樱表示:“图书馆要全面探索AI赋能全民阅读的有效路径,共同构建更加完善、高效、普惠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为建设书香社会贡献图书馆的智慧和力量。”

“图书馆的数智化转型不仅要升级技术应用的硬实力,也要重塑读者服务的软实力。”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超认为,与时俱进的应当是对阅读的理解。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能否被用户感知、能否融入读者的日常使用习惯。

“终究我们会懂:当AI把知识拧成即食罐头,图书馆员将是最终一群坚持给文明熬制老火汤的人。”对于AI时代图书馆馆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山西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山西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郭欣萍认为,在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新纪元,馆员的专业能力不可替代、独特的馆藏资源不可或缺、馆员的人文情怀不可取代。图书馆馆员应当披挂上阵,重塑专业能力,以更好应对未来挑战,形成有效的馆员与AI共生模式。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各项活动中,阅读不止于“书海”,全民阅读的数智未来颇受关注。数字阅读论坛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同比增长16.65%,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为6.70亿,同比增长17.52%。

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数字阅读企业,科技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智能化服务日益成为重塑读者体验、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华为终端云服务阅读业务部部长毛魁认为,眼动翻页、智能书单、AI聊书、视频讲述等数字阅读智能辅助功能不断涌现,激发了人们对数字阅读体验的想象力。科技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智能。

不论阅读方式如何变化,正如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主论坛中所说:“虚拟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阅读的本质是人类与世界、与自我的对话。”

来源:中国文化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