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届年轻人,急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但假期过后,从各地归来的人,还是忍不住给出提示:有些事还真是不要随便做。

比如到了西安不要随便上城墙,不是不让上,而是西安城墙全程13.74km,十分难走。

“每个西安人的乐趣,是看外地人登城墙,然后下不来。”

比如到了南京,不要随便吃街边的梅花糕,不是太贵,也不是不好吃。

而是里面的豆沙馅温度和太阳表面一样高,“被梅花糕烫到,是外地人来南京旅游的第一课”

能和它并列的有:撒尿牛丸里的汁,糖三角的糖,麦当劳香芋派的芯……

如果说随便一提前面两个,便已经能集齐无数“受害者”,那下面这个更是重量级——

别随便抢各大网红景点的冰箱贴。

原因无他:东西是限量的,抢的人是海量的,款式是抢不完的。

“因为一个个冰箱贴,热门景区爆了又爆不算稀奇,无数冷门景区甚至也跟着享受了一波顶流待遇。”

第一批抢冰箱贴的人,排队排成活化石了。


以前,年轻人旅行三大必备项目,吃地标雪糕、盖章、喝打卡咖啡。

现在,旅行又多了一个乐趣——抢冰箱贴。

你可能永远想象不到,为了抢到心仪的冰箱贴,这届年轻人都付出了什么。


△“这个冰箱贴,真的非抢不可吗”(图/小红书@dobbylee3719)

很多人印象中,2024堪称“冰箱贴爆火元年”。

记得那是一个寻常的周六,国家博物馆上线了第一款木质凤冠冰箱贴——

然而,冰箱贴是下午3点上架的,博物馆是5点闭馆的,2小时内1700件冰箱贴被一抢而空。

第二天上午,剩下的1300件也早早售罄。

此情此景,饶是国家博物馆也不多见。要知道,在这之前国博销量最好的冰箱贴,单日最高成绩也只是300件。

而这波凤冠冰箱贴热潮,还远没有结束。据统计,在限购前提下,到3月25日,凤冠冰箱贴的销量便已经突破100万。

从“全国文创冰箱贴天花板”,到“北京最想拥有的文创产品之一”。

抢一个凤冠冰箱贴的难度,高峰时期堪比抢凤凰传奇演唱会门票。

为了顺利拿下凤冠冰箱贴,赶来的网友们使出了“洪荒之力”。

凌晨六七点就开始前来排队,发现前方已经排起了500人的长队,仍阻挡不了想拥有的心。

社交平台上提醒“国博会教训每一个不做攻略的人”帖子,被收藏上万次。


△(图/小红书)

就连记录失败经验的帖子,也被网友们翻出来以更胜工作时候的严谨态度细细复盘。

“已知:馆内每日售出3500件凤冠冰箱贴,木质款1500件,金属款2000件。

每日发放1750个号牌,拿到号牌可以买2件凤冠冰箱贴,所有冰箱贴会在开展后1小时内售罄。

那么想抢到一个冰箱贴,需要几点起床,几点到达,才能万无一失?”

“工作日早八我沉睡不起,抢冰箱贴7点56到场都想抽自己。”

一度让人已分不清,是冰箱贴带火了文物,还是文物带火了冰箱贴。

这边是凤冠冰箱贴的热度从2024延续到了2025,那边也不乏业内人士给出分析。

其超高人气背后,做工精美、文化底蕴至关重要,但也离不开席卷全国的冰箱贴热潮加持。

国博凤冠之外,同样爆火的还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

2023年7月,经半年多文物修缮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重张开放。原本知道的人不多,但冰箱贴走红后,每天都有人排队抢购。

“藻井冰箱贴共有五层,每层都可分开,高度还原天宫藻井精美构造,底层还设计了夜光效果。”

尽管价格在冰箱贴界一骑绝尘,达到了168元,仍是让“冰箱贴脑袋”们甘之如饴。

据统计,天宫藻井冰箱贴自去年4月18日上市以来,已卖出超14万件


△(图/小红书)

“没人能空着手走出一家博物馆。”

除了凤冠、藻井等贴界顶流,其他各地博物院也不甘落后。

敦煌研究院的纸雕灯冰箱贴、山西悬空寺的流沙冰箱贴接连爆红。

南京博物院仿古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冰箱贴(“小粉炉”)上市一年销量达49万件。

曾经被摆在文创商店边角的冰箱贴,一朝站上了文创界C位,有了打造冰箱贴+”生态的架势。

除了“冰箱贴+博物馆”,“冰箱贴+景区”“冰箱贴+城市”“都爆火出圈。


△(图/小红书@momo)

不论去到哪个城市、哪个景点,冰箱贴都已成为旅行必买特产。

杭州的三潭印月,西安的大雁塔,成都的杜甫草堂,苏州的寒山寺,长沙的爱晚亭……

这冰箱贴你就买吧,只要你爱买冰箱贴,就有买不完的冰箱贴。

谁能想到,昔日被调侃“烂命一条,插上电就是干”的冰箱,有一天成了文旅界的“冰家必争之地”。

为了迎合年轻人的新爱好,有商家将“可以吸住冰箱贴”作为冰箱的卖点。

至于没有自己冰箱的年轻人,也避免不了“一如贴门深似海”——

有了各类材质、款式的冰箱贴展示板,任你买来多少冰箱贴都放得下。

越买越多,越多越买,冰箱贴怎么就能轻易“拿捏”住年轻人的心?


这届年轻人出门旅游,美食可以不吃,网红景点可以不逛,冰箱贴不能不抢。

小红书上“冰箱贴”话题超过14.4亿次浏览量,抖音平台话题播放量则突破了33亿次。

如果你问:一个冰箱贴而已,有什么好抢的?

有专项调查显示,促使游客购买冰箱贴的原因中:

独特创意与设计精美占比29.6%、文化内涵丰富占比27.1%、景区打卡纪念品占比25%、人情往来新型伴手礼占比23.3%、中式美学实物代表占比22.3%。

只有2%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价格适中、物美价廉进行购买。

不同于印象中的“磁力贴片”“辅助便签”,如今的冰箱贴早已卷出新高度。

材质上金属、木质、黏土、亚克力无所不包;类型上文物、动物、植物、日常用品应有尽有。


△南京博物院陶猪冰箱贴还可种草(图/@阿条)

至于黑科技和花样,也早已安排上,立体、可动、积木、流沙、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儿。

如今已经没有哪个行业,比冰箱贴更懂玩转“差异化”。

八音盒冰箱贴,不仅能看见还能听见文创;

AR冰箱贴,手机扫描冰箱贴背后的二维码即可观看AR动画;

西藏博物馆的花瓶冰箱贴可以插朵真花;大理有植物标本冰箱贴……


△小王子书籍冰箱贴(图/小红书@雪碧奶茶和火锅)

“不是,你们冰箱贴是要考研啊?!”

对于渴望“出门找不同”的人们来说,被冰箱贴的“新鲜感”吸引,就像呼吸一样简单。

此时如果再加上点别的,比如中式美学,比如文化底蕴,更是绝杀

以天宫藻井冰箱贴为例,“每一个看完的人,都很难不感叹:不敢想象这要是搬回家,我得有多幸福!”

而当它真变成了生活中的装饰品,举手投足间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是冰箱贴的独特价值。

回看过去一段时间的冰箱贴界人气排行榜,也在印证着这一点。

从感慨古人的伟大,到赞叹今人的创意,再到纪念自己“到此一游”的独家记忆……

至此,已成闭环。

何况冰箱贴的爆火,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什么伴手礼送亲朋好友”的难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近五成游客购买冰箱贴单价在20~40元间,超过三成单价为40~60元。

至于博物馆和旅游景区线下销售热度较高的文创冰箱贴,单价多在40元以上。


△(图/小红书@清澈淡澜)

加上限量推出、收集属性加持等“营销打法”,也激发着年轻人购买欲。

北京动物园四款“流动”的冰箱贴,圆明园的十二时辰冰箱贴,天坛公园的二十四节气冰箱贴,都主打一个“集齐再说”。

出门旅游美食不好带,地道特产太难买,网红产品又千篇一律,奢侈品根本不给人被收割的机会……

冰箱贴,怎么不是居家旅行必备,送人自留皆宜的好东西?


△(图/小红书@CccZzz)


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喜好、心情,组装的一面面冰箱贴墙。

有时它代表着曾经去过的城市、景点,积少成多。


△把世界带回家(图/小红书@扑拉扑拉飞(环球旅行版))

有时它凝聚着年轻人的古灵精怪、个性喜好,是他们热爱生活的注脚。

有时它寄托着年轻人朴素的人生希冀。

虽然生活常常不尽人意,没关系,对生活的念想,就在这面不大的墙上,缓缓铺开。


△把财神爷贴在冰箱上,虔诚的焚香。(图/小红书@小cool go 陪你去旅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铜烂铁”有人这样总结年轻人的冰箱贴收集情结。

对此,他们往往欣然接受,并乐此不疲。小小的冰箱贴,的确是年轻人用微小仪式感对抗生活庸常的武器。

甚至不光冰箱贴,如今年轻人为文创买单的热情,已经促使各地文创使出十八般武艺。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达163.8亿美元,增速为13.09%。

不止冰箱贴,连带各地NFC公交卡、各地自己的jellycat等也被做出无限花样。


△(图/小红书)

更新太快、少实用性、越积越多……也有人将这些东西称为新型可爱废物”。

“它们看起来没有太多的实际用处,却有蛊惑人心的魅力。”

不过好在和“缺点”相比,眼下它们的优点更明显。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没用,或许正是它最大的用处。

那是年轻人的“到此一游”是生活缝隙中的“可视化回忆”,也是静静放在某处很久后仍记得:

“那天天气很好,我的心情,更是不错。”

参考资料:

[1]《越来越精美的冰箱贴站上“C 位”》.新华网

[2]《一块冰箱贴,如何被卷成了大生意?》.吴晓波频道

[3]《小小冰箱贴何以成为顶流》.澎湃新闻评论

[4]《情绪价值撑起“谷子经济”千亿市场》.北京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