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聚焦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去年年底上海首批布局包括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智慧深海与极地工程、机器人工程、自主智能机器人、极端环境建造、先导材料科学与技术、智能医学等在内的11个未来学科领域。”近日,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介绍。

据悉,上海大力支持在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前瞻性、探索性研究,前瞻储备人才和技术。一方面,由于未来学科是对传统学科的颠覆,很难从传统学科和模式中发展,因此,上海注重引导布点高校突破学院、学科壁垒,汇聚优质资源,形成跨学科融合的组织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未来学科没有现成知识和现成人才,上海注重引导高校探索建立符合未来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新发现和新发明尽快转化为课程体系,构建支撑前沿科技发展和未来产业成长的知识体系,聚力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分析认为,上海市率先布局机器人工程、自主智能机器人、智能医学等11个未来学科领域,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的综合决策,体现了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和前瞻性布局。以下从多维度分析其动因:

一、响应国家战略,强化科技引领

(一)对接“十四五”规划与科技强国目标。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列为前沿领域。上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需率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承担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等任务,布局未来学科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

(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全球范围内,机器人、AI、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迭代加速。例如,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欧盟“地平线计划”均加大投入。上海通过学科布局,旨在形成技术策源地,避免“卡脖子”风险。

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传统产业升级需求。上海制造业面临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需通过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提升效率。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自动化生产已体现机器人技术对制造业的颠覆性作用。

(二)新兴产业生态构建。智能医学(如AI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与生物医药产业结合,可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自主智能机器人则支撑无人驾驶、智慧物流等场景,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三、应对社会需求与人口结构变化

(一)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与照护挑战。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占比超36%,智能康复设备、远程医疗、护理机器人等技术需求迫切。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开展AI辅助影像诊断应用。

(二)城市治理精细化需求。超大城市管理需借助智能技术优化交通、能源、安防等系统。例如,上海“一网统管”平台依赖大数据和AI算法,未来学科人才将支撑此类系统迭代。

四、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高校与产业联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已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学科布局可加速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例如,上海理工大学医疗机器人团队与联影医疗合作研发国产手术机器人。

(二)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通过前沿学科建设,上海可集聚顶尖学者(如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团队)和青年人才,形成“人才-技术-产业”正循环。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平台为此提供载体。

五、政策与资源禀赋的协同优势

(一)政策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科创板等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学科布局可加速技术商业化。例如,科创板已为多家上海AI和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二)基础设施与资本支撑。上海拥有超算中心、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设施,以及密集的创投基金(如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区域总部),为学科发展提供硬软件保障。

六、案例印证:上海布局的具体成效

(一)机器人领域:新时达、节卡机器人等本土企业已跻身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前列,学科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

(二)智能医学:联影医疗的PET-CT设备全球市占率超10%,学科交叉助力其突破“高场磁共振”等核心技术。

因此,通过布局未来学科,上海旨在实现 “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城市竞争力提升” 的闭环,巩固其作为全球科创中心的地位,同时为全国探索可复制的创新发展模式。这一举措不仅关乎本地发展,更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关键落子。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称是“山西省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经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23年10月在太原成立的第一批专业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立法人组织。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及理事会资源,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计划,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山西省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示范应用推广平台,同时面向全国开展人工智能业务。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研究院内设AI产业学院共建中心、实训实习就业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心、专家智库等6个职能部门。欢迎加入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智库,共同赋能高校AI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事业发展。

高校区块链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福州大学教授蔡维德、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元宇宙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是由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重庆财经学院、苏州城市学院、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百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6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旭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担任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数字经济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数字经济专业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联盟“资料图书馆”











微信咨询

说明: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推送文章除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文章(单击就可查看):

.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