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再创历史新高,产销量双双突破1200万辆大关,连续十年蝉联全球首位。

面对这一成绩,市场不乏质疑之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否已触及增长天花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数据给出了明确回应。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0.4%与47.1%,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彰显了产业内生动力。

那么,支撑这一增长势能的底层逻辑何在?

在笔者看来,这背后固然离不开政策支持、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以及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厚积薄发。但更具革命性的驱动力,源自AI与智能化技术对汽车产业的深度重构,推动行业向“智能驱动”范式加速转型。

当行业共识聚焦于“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战场,一场围绕智能化核心技术的卡位赛已然拉开帷幕。面对日益热闹的智能驾驶市场,众多企业纷纷入局,试图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而地平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4月18日晚,地平线以“征程所向,远超想象”为主题召开年度产品发布会,重磅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该系统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能够全方位提升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和通行效率,为用户带来信任度高、体验类人的智慧出行。

更深入来看,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对其新一代产品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智能驾驶技术路径与行业价值的深度思考。

一、技术深潜与产品创新——定义智驾行业的“地平线范式”

从发布会中可以看出,地平线的核心战略始终围绕“软硬结合”展开。创始人余凯博士在演讲中多次强调:“在L5级自动驾驶需求被满足之前,智能驾驶一定要走软硬结合路线。”

这一理念也贯穿地平线十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业内率先提出并践行软硬结合技术路径的智驾科技公司,地平线通过自研芯片架构与算法协同优化,实现了计算性能的大幅提升。其最新发布的征程6P芯片,算力高达560T,结合车载域控制器弹夹式的灵活可插拔设计,支持从普惠级到高性能的全场景解决方案。这种技术路径的选择,不仅规避了单纯依赖算法或硬件的同质化竞争,更在效率与安全性上构建了差异化壁垒。


(来源:公开资料)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铺垫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该系统也是地平线技术信仰的集中体现。

作为国内首个基于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级城区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搭载了其最新发布的征程6P,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架构,解决了复杂城市场景下的通行效率与安全博弈难题。

地平线能够在这一高壁垒领域频频取得突破,得益于其是十年如一日的工程化积累。数据显示,当前地平线已积累超三万个场景数据集,每次软件版本至少要通过1000万公里的里程测试验证系统稳定性。也正是这种对“苦活累活”的坚持,使其在用户体验上实现了“类人驾驶”的突破——无论是窄路调头、施工区绕行,还是对突发风险的预判,HSD均展现出接近人类司机的决策能力。

正是这种对技术创新的坚持,地平线在市场上拥有了较强的竞争力。2024年,在中国全阶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地平线以33.97%的市场份额领跑。这也就意味着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


(来源:公开资料)

而往后看,征程系列量产加速带动征程6E/M年出货量将超百万级,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这种快速扩张不仅能实现对市场的快速渗透与占领,也更大程度上摊薄了成本,将持续改善其盈利质量,从而推动地平线实现发展的正向循环,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姿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这张“隐形”王牌的加持下,地平线也在不断定义着行业的标准。

此次推出城区辅助驾驶HSD,就是地平线在工信部收紧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管理的背景下率先重构智驾产品规划方法论,将法规合规性深度植入技术底座的一次积极尝试。这种主动拥抱监管的实践,既体现了头部企业的技术担当,也为行业树立了“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合规认证”全链条协同的示范样本。

此外,在此次产品发布会上地平线还首次提出“用户智驾信任度公式”,即用户智驾信任度=(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夸大度,将技术落地与用户心理感知深度融合。

可以说,这一模型不仅是技术指标的重构,更是对行业过度营销的反思。地平线通过限制夸大度,来降低营销预期与实际体验的偏差,在狂热的智驾竞争中树立了理性标杆,对于推动行业从无序走向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二、生态共赢与长期价值——从市场份额到产业话语权

尽管地平线在智能驾驶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其依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除了技术层面的领先构筑起竞争护城河之外,目前公司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成长逻辑。

首先是生态合作层面。如果说技术是地平线的根基,那么生态合作则是其实现“智驾平权”、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杠杆。

目前,地平线已与全球超40家车企及品牌达成合作,覆盖中国前十大汽车品牌,合作车型数量超过310款,出货量突破800万套。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地平线对开放生态的坚持。通过与顶级Tier-1企业深化合作,以及“In China for Global”的全球化布局,地平线既赋能车企快速迭代智驾功能,又避免陷入封闭自研的零和博弈。

例如,在近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理想汽车正式发布新款L6智能焕新版。其中,理想L6 Pro在支持高速NOA功能的同时,配备了地平线J6M计算方案,算力由128TOPS跃升至256TOPS。通过这次升级,理想L6 Pro版的AD Pro辅助驾驶系统在主动安全性能方面实现了跃升,也可以看出,地平线正在逐步成为主机厂智能化转型的“加速器”,而非替代者。

4月24日,地平线更是与博世达成重磅合作,博世将基于地平线征程6B打造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并基于征程6E/M打造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奇瑞控股在内的20余家合作车企出席了此次产品发布,并有40+款量产车型亮相。这不仅是行业对地平线HSD产品力的认可,更进一步揭示了地平线作为“行业最大公约数”的底层逻辑。

其次是财务层面,近几年稳健增长的财务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地平线商业模式的可延续性。

从2021年的4.67亿元营收至2024年的23.84亿元,地平线营收三年翻四倍。尽管公司处于高速扩张阶段,但2024年仍然实现毛利润18.41亿元,增速为68.3%,这意味着地平线在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的同时,还保持着极高的经营质量。可以说,当前的地平线明显已具备较强的造血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并没有为利润的增长而牺牲研发。2024年,地平线研发投入31.56亿元,同比增长33.4%。高研发强度不仅支撑了技术领先性,更使其成为港股上市后最快进入恒生科技指数的企业之一。

再者,持续扩容的市场规模正在夯实地平线的成长确定性。

目前,智能驾驶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全民智驾”与“智驾平权”趋势催生庞大增量空间。30万元以上车型L2级及以上ADAS装配率已达高位,但16万元以下市场渗透率仅11.7%。而16万以下车型正是出货量最高的价格区间,有望带来可观的增量。

此外,中高端市场仍在持续技术升级,形成“高低两端共同发力”的产业态势。以比亚迪为例,其计划2025年实现300万辆新车搭载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这一目标不仅将重塑市场格局,也为产业链上游企业如地平线带来确定性的增长机遇。

地平线的持续成长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层面,更映射出资本市场对智能驾驶底层价值的深度认同。

高瓴资本与五源资本作为地平线最早的财务投资人,在2025年4月解禁期到来之际明确表态不减持,以真金白银践行长期主义投资理念。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指出,地平线以“产业终局思维”布局智能驾驶赛道,当前行业正经历技术突破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拐点,耐心资本愿陪伴企业穿越周期释放价值潜力。高瓴资本李良则强调,地平线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贯通技术与产业”的独特路径,其工程化能力与生态构建正在重塑全球智驾产业格局。

此前,包括中信、大和等投行也纷纷发布研报,展现出对地平线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的认可。

中信表示,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的体验超预期,看好其成为城区智驾平权最大公约数。大和则关注其软硬件协同变现能力,预计2025年芯片均价有望同比提升71%至391元,带动量价齐升。

综合各家机构的观点,不难看到,地平线展现出了积极的增长势头和稳健的财务表现。公司的战略布局、财务稳健性、盈利预见性以及发展前景,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这一点在地平线当前这个解禁节点显得尤为重要。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表示:“地平线以产业终局思维布局未来,其重构出行生态的价值远未充分释放。”高瓴资本李良亦指出,地平线“贯通技术与产业的特质,正是中国科技从追赶到引领的关键”。两大早期领投方均明确表示“不急于减持”,并将持续支持地平线定义未来的技术远见。

三、结语

地平线的十年征程,是一部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的融合史。从边缘计算芯片的探索者,到智驾计算方案的领军者,其始终以“逼近世界真相”的工程师精神,在喧嚣中开辟理性路径。无论是HSD的类人体验、弹夹系统的灵活升级,还是用户信任度模型的行业启示,地平线证明了一条真理:真正的颠覆性创新,从不依赖短期狂热,而是源于对长期价值的坚守。

正如余凯在发布会尾声所言:“所有的技术不是为了让机器更强大,而是让人更自由。”当智能驾驶的基座足够坚实,情绪价值的释放便水到渠成。在港股解禁的当下,地平线的故事远未抵达终章——它正以“狂飙中的冷静者”姿态,锚定下一个十年的星辰大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