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傅作义,1949年初发动北平起义,对国家民族有贡献,建国后担任了副国级职务,直到1974年病逝。但他当年决定起义前,已经被我军重兵围困,不可能死守或突围了,所以傅作义起义时的诚意,在大陆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认为他是走投无路才这么做。
而在台湾那边,老蒋自然是充分动用宣传机器,把傅作义这类起义将领,刻意丑化成“没有气节的降将”,并褫夺了傅作义等人的军衔。跟随蒋某人逃到台湾的残兵败将们,不乏顽固分子,他们中一些人也持有相同论调,很瞧不上傅作义。
1974年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原本傅作义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要到现场参加,但此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下床困难,只好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让秘书带过去,由自己的好友、也是老部下董其武在现场讲出来。
傅作义有什么话要说呢?此时他已经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但仍然想把统战工作做好,要对台湾的那批昔日同僚喊话。
在委托董其武进行的发言中,傅作义颇为感慨地指出:现在你们当中的很多人,想必还是把我看成一个“降将”,不屑于听我讲的话。但我认为当时做了正确的决定,现在看来也仍然是正确的!所以我还是要继续劝说你们。
这时候的傅作义,已经没什么好避讳了,希望祖国实现统一,就是他最后的愿望。尤其傅作义选的这个场合,有着特殊意义。董其武代他发言那天,是1974年的2月28日,也就是1947年台湾二二八起义的27周年纪念日,统战意义非凡。
傅作义还饱含感情地指出,他自己生于《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年,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强行割走了。现在没有侵略者,两岸同胞不该再分离,呼吁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统一。老将军确实是一位爱国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的这番话很令人动容。
其实傅作义起义之后的思想状况,经历了转变过程。可能确如一些人所言,在1949年前后的一段时间,他心里的压力很大,有些举棋不定。但我方的宽容慢慢感化了将军,使他彻底认同了共产党人建立起的新中国。
比如“香山警卫团”事件发生后,毛主席没有怪罪傅作义治军不严,还安慰他说,都是蒋某人安排的特务在搞事情;傅作义放在绥远的一批武器曝光后,主席不追究,笑着说“你留着用吧”;水利部有人不服傅作义,周总理亲自为傅部长撑腰,说没有他签字的文件,国务院一律不批。
从此之后,傅作义再没有怀疑、也没有了顾虑,心中只剩下感动和叹服。所以那些人口中的“降将”,已经丝毫不在乎他们的看法和成见,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到水利建设及统战工作中,要把自己的全部能量贡献给新中国。
担任水利部长的20多年间,傅作义几次累倒在工程一线,完全没有高级干部的架子,常与工人同吃同住。63岁时,傅作义不顾自己衰迈的身体,在抢险现场蹲守了20天,坚持亲自指挥,连周总理都高度称赞了傅作义的责任心。
傅作义是旧军队出身的将领,过去自己有大量产业。由于他起义有功,新中国承认并保护傅作义的这些财产。但他却主动把全部存款、价值数百万的资产都捐献给了国家。
74年傅作义离世后,家里没剩下多少钱,为照顾其遗孀刘芸生的生活,毛主席还特别批示,给予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傅作义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真可谓倾其所有了,值得后人敬佩。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