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关于中国留学生的“安全标签”争议,再次登上中外媒体头条。

  一方面,美国持续对中国学生、科研人员展开“安全筛查”。《纽约时报》曾报道,多名中国博士生因“可能涉及敏感技术”遭拒签,甚至被遣返。与此同时,拜登政府延续前任特朗普的部分政策,在签证发放、海关盘查中针对性加强了对STEM领域中国留学生的审查。

  美国高校中的中国学生群体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实验室里谨言慎行、在课堂上回避敏感话题,甚至在日常社交中都小心翼翼。

  而就在这时,一位中国企业家的一句话,在国内掀起了更大的风暴。

  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董事会换届选举的议案,71岁的董明珠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并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开启其执掌格力电器的第五个三年任期。

  然而,她在会上关于人才任用的一些言论引发了不小的质疑。

  

  她直言:“格力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我只能保守地选择。” 这一表态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尤其是在留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董明珠此番言论可能并非毫无缘由。格力作为一家在国内乃至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商业竞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或许在过往的经历中,企业遭遇过信息泄露、技术被窃等情况,这使得管理层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有海外背景人才的任用格外谨慎。但将整个海归群体与 “间谍” 划等号,无疑是一种过于片面和极端的认知。

  对于留学生群体而言,董明珠的言论让他们深感委屈。

  这番言论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强烈反弹。一些网友支持,认为“安全第一”,也有不少人质疑: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偏见?

  留学生群体尤为受伤:“我们辛苦读书、背井离乡,怎么忽然就成了间谍?”一位澳洲硕士毕业生在微博发文:“刚刚在美国签证被拒,现在回国连工作机会都要被怀疑,这还让人怎么活?”

  

  澳洲华人留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远渡重洋求学,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哪有能力当间谍,只是想找个工作罢了。

  

  加拿大留学生表示:姐我记得王自如是留学生来着。

  美国留学生则调侃称:太惨了,没机会进格力了。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凤凰评论等主流媒体也对董明珠的言论表达不满,指出“将海归群体与间谍挂钩,是典型的情绪化标签,极具误导性”。

  针对董明珠的上述“海归派”言论,凤凰网评论称,表面上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其实暴露的是一种对“他者”的深度防备——一种将“海归”等同于“间谍”的危险思维方式。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海归群体”与“间谍”画上等号,本身就是一种情绪性指控。这不是国家安全层面的专业判断,而是典型的捕风捉影,甚至是无端抹黑。

  

  回溯历史,晚清时期的大臣曾国藩就提出“向西学”,主张“留美幼童”计划;民国时期,蔡元培请来德国归国学者胡适、梅贻琦执掌教育大权;改革开放后,正是一批又一批“海归”投身科研、产业、教育,才有了今天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崛起。

  如今,中国正处于技术自主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国际化背景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桥梁。拒绝“海归”,不只是错失一批拥有国际经验的专业人才,更可能是在主动割裂中国与全球科技生态的连接。

  从中兴、华为、百度到字节跳动,几乎所有中国头部科技企业,都有大量高管与技术骨干来自海外名校、国际大厂。正是这种多元背景的融合,才推动企业持续创新。

  开放包容,方能吸纳百川

  在这个全球深度交融的时代,“海归”不应被视为风险标签,而应被视作连接世界的资源。在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健全的前提下,企业完全可以建立更严密的安全审查体系,而不是通过排斥一整类人群来“以绝后患”。

  董明珠曾是中国制造业的旗帜性人物,但她这一次的表态,或许是站在了公众认知的对立面。一个真正强大的企业,应有能力识别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以“标签”取人。我们期待格力,也期待更多中国企业,能用更开放的视野,迎接真正的人才时代。

  现实残酷:“里外不是人”,留学生处境艰难

  美国说你是“中国间谍”,中国有人说你是“境外渗透”,夹在中间的留学生被迫陷入身份认同的尴尬。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家境普通、学业辛苦、目标明确,仅仅是为了读书、求职、追梦。他们并无所谓“渗透价值”,更不具备“间谍技能”。

  “真要是靠留学生搞情报,那还不如派去旅游团。”一位网友讽刺道。

  现实是,留学生回国就业早已内卷多年。一纸海外文凭,在学历贬值大潮中已不再吃香。名校毕业生也要在“海归回炉”中重新适应本土求职市场,还要面对政策不明、身份可疑等隐性歧视。

  与此同时,他们的海外求学之路也愈发曲折。签证收紧、审查严格、部分国家民间排华情绪高涨,“读个书像在闯关”。

  

  留学的意义,还剩下多少?

  留学,这件曾经让无数学子心驰神往的事,如今似乎被蒙上了一层灰。

  有人说,这是中美博弈的必然副产品;有人说,这是舆论极化下的集体焦虑;也有人说,这只是极少数人的偏执误判,但造成的寒蝉效应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当然需要国家安全,但更不能因个别风险就把整个群体污名化。更重要的是,不应让理想主义者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未来,留学生还敢做梦吗?

  他们也曾在凌晨的图书馆挑灯夜读,也曾独自扛过异国孤独。他们不是间谍,也不是叛徒,只是想要一个公平、尊重的机会。

  若你也曾是那个背起行囊、告别故乡去求学的人,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见留学生的真实处境。留学不该是罪名,更不该成为被利用的“政治标签”。

  中澳之间最新新闻热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