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5 年上海车展以 “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在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启幕。作为全球 A 级车展的翘楚,它不仅是各大车企发布新车的黄金舞台,更是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的席卷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轻量化、低碳化、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的焦点,各大企业纷纷在这些领域发力,力求抢占技术高地。而海斯坦普,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巨头,凭借其创新的产品与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在车展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 “技术先锋”。
安全与轻量化的极致平衡
在碳中和战略与电动化转型的双重引擎驱动下,汽车轻量化已从单一材料优化的技术路径跃升为涵盖材料工程、制造工艺、结构设计、验证体系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变革。伴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实施及市场需求的深度分化,轻量化技术正通过多域协同创新构建安全、效能与成本的新型三角平衡,推动汽车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本届上海车展成为观察这一技术演进的重要窗口。海斯坦普展示了关键的白车身产品——Ges-Gigastamping™超大型白车身部件系列,通过超大型一体化热冲压理念将传统分散部件整合为单一单元,例如Ges-DoorRing™(一体式门环)、Ges-OnePieceFloor™(一体式前地板)以及Ges-RingFrame™ (一体式地板环)等车身部件。作为集安全性、轻量化、降低成本和减少碳排放于一身的新一代车身零部件,Ges-Gigastampings™ 树立了新的标准,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未来出行解决方案。
Ges-Gigastamping™超大型白车身部件系列
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系统集成化正成为技术演进的核心赛道。海斯坦普展出的模块化底盘架构——多驱动复合型前副车架颇具行业示范意义:基于单一基础框架设计,可柔性适配纯电、混动及传统燃油三种动力的模块化底盘,使模具开发投资降低50%。并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地调整各驱动版本的产量分配。配合单独为纯电版本开发的碰撞保护装置,可在碰撞中吸收更多的能量,实现轻量化与安全性的完美统一。
多驱动复合型前副车架
同期亮相的高性能管梁则是海斯坦普最新研发的底盘创新技术之一。
碰撞性能设计是现代底盘开发的关键,它对汽车安全与乘员保护具有重要影响。纵梁作为底盘副车架的重要部件之一,它在增强副车架的碰撞性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斯坦普高性能管梁运用热成型管状构件与精密液压成型工艺,构建出兼具刚度与韧性的底盘网络,可在实现副车架优化10%以上重量的同时,确保同等甚至更高的性能水平。这项融合材料科学与精密制造的创新成果,正在重新定义底盘系统的性能边界。
在悬架系统领域,海斯坦普首次推出的先进集成型连杆转向节部件同样引人注目。该部件采用最新的超高强度钢和不等料厚拼焊板(TWB)技术制造,只需7个冲压件,在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性能的同时,可降低25%部件重量及10%的生产成本。
“通过我们的研发努力,我们提高了生产效率,优化了成本和装配时间,并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减轻了部件重量,为新电动汽车时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海斯坦普首席技术与创新官Ignacio Martín González在展台技术分享中表示。
超越出行边界,重塑产业版图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5》报告为行业变革提供数据支撑:在净零排放情景下,全球电动汽车年销量预计将从2023年的1400万辆跃升至2030年的4300万辆,并在2035年突破6500万辆大关。IEA执行董事法提赫·比罗尔特别强调,电动汽车普及率将在2030年达到47%,成为交通领域碳减排的核心驱动力。
面对这场产业的大重构,海斯坦普以“不止于行,不缚于境”的参会主题,彰显了其前瞻性的价值。本届上海车展期间,作为热冲压技术专家,海斯坦普推出其专有的Ges-Enubox®电池包集成解决方案。
海斯坦普一体式骨架电池盒
该架构的精髓在于电池盒本身,它采用了一体式热压内骨架与叠片式设计,巧妙地将安全性、轻量化与成本优化集于一身。该解决方案旨在适应所有类型的电池及其特定要求,以最小的重量和最高的效率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这些解决方案是通过持续的共同创造过程开发的,以满足每个主机厂的需求。
在智能电动化协同创新的另一维度,海斯坦普旗下机构件子公司爱德夏(Edscha)展出了车辆舒适进入系列产品,凭借其模块化结构设计,可轻松适配不同车型与使用场景,满足多样化需求。产品在安全性、舒适性及智能化方面全面升级,为用户带来更可靠、更便捷的体验。
爱德夏(Edscha)产品系列
系统,则再次巩固了其在先进汽车零部件开发领域的领导地位和承诺。该系统配备了执行器和定制开发的软件,提供从应用程序、手势控制到语音指令的灵活控制选项,并可以在电动模式或伺服辅助模式下运行。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安全性,防夹功能可以在任意位置依据主机厂定义的防夹策略执行相应的反馈,独特的双稳态制动器可以使门可靠地停止在任意位置,即使在断电条件下也可以实现此功能。作为核心亮点的三段式导轨(TPR),使用铝和塑料组件以减轻重量和减少生产成本,同时缩小公差范围,提高零件的一致性。
从白车身的热成型解决方案,到底盘系统的轻量化革命;从电池安全的结构创新,到智能机构的技术布局,不仅体现了海斯坦普对当下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深度赋能,更勾勒出未来汽车制造在材料、工艺与安全标准上的革新路径,从而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灵活、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深度本土化战略,驱动创新引擎
“中国是海斯坦普重要的战略市场。”在上海车展期间,海斯坦普集团执行主席Francisco J. Riberas如是强调。这家西班牙汽车零部件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国本土化战略。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以‘中国速度’迅猛迭代升级,Francisco J. Riberas将创新驱动视为打破僵局的关键所在:“我们致力于开发先进技术和独特产品,以满足本地和全球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共同塑造电动汽车的未来。”
海斯坦普集团执行主席Francisco J. Riberas
作为深耕中国市场18年的全球化企业,海斯坦普在华版图呈现出鲜明的战略纵深。自2007年在昆山建立首个生产基地起,已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武汉、重庆、昆山、东莞等城市建立起13大制造基地,形成集冲压、热成型、总成装配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能力矩阵。
中国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需求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要求的双重叠加。行业周知,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以及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这里迫切地需要新技术、新产品来形成差异化优势。而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速度和产业化成本,便对外资企业的本地化研发、生产以及服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应对这场产业效率的革命性变革,海斯坦普将其亚洲总部设于上海,并在中国设立了两座研发中心,以全面支持开发流程并服务于公众。至此,海斯坦普已在中国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全面覆盖生产制造、研发团队构建、零件采购及本土化产品开发等核心功能,充分满足本土化快速响应的需求。同时,海斯坦普也和欧洲总部保持紧密的联系,以确保可以获得总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确保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单纯的产能输出到技术创新策源地,海斯坦普在中国市场的进化轨迹,正是跨国零部件企业深度融入本土创新生态的经典范本。对海斯坦普而言,中国市场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从“在中国”到“为中国”的战略转变,使得海斯坦普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汽车产业生态,与本土车企实现互利共赢。
总结: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突破,汽车产业竞争已从单一车型比拼升级为供应链体系的综合较量。海斯坦普此次展出的技术矩阵,不仅彰显了其作为零部件巨头的研发底蕴,更预示着汽车制造将进入“更少零件、更高集成、更优性能”的新时代。
当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持续席卷全球,像海斯坦普这样兼具技术深度与全球化视野的供应商,正成为车企突破技术瓶颈、构建成本优势的核心伙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汽车工业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将深深烙下这些隐形冠军的技术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