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帛书帛画为媒,深探中华文明密码。4月23日,由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国家文物局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播出。节目以五集、每集四十分钟的时长,聚焦长沙子弹库楚墓、马王堆汉墓、敦煌悬泉置遗址等重要出土的帛书帛画,围绕帛书帛画的出土故事、整理研究、学术价值、文化内涵、流失经过等,以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相结合,为观众开启了一扇探秘古老文明的神秘大门。


探寻帛书帛画传奇,深度阐释帛书帛画价值

东汉学者张揖所著《古今字诂》里说,“古之素帛,以书长短,随事裁绢”。帛的“可裁剪性”突破了竹简的物理限制,使长篇文献(如马王堆帛书《老子》)、精密图谱(如《天文气象杂占》)得以完整留存。《帛书传奇》首次从帛书视角,通过考古探索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帛书帛画的出土故事、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讲述其背后的厚重家国山河故事。

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实物,其蕴含的古文字、古文献信息,为探究中国早期思想史、文化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依据,节目中首次披露了1946年柯强未经允许将楚帛书带到美国后,蔡季襄向柯强催要钱款的信件,这是楚帛书流失到美国的重要物证之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内容广泛涵盖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12余万字的海量信息,犹如一部包罗万象的汉代“百科全书”,为后人还原汉代社会风貌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比如《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利苍一家参与长沙国治理的实证,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早且编制准确的地图;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帛书《元致子方书》是考古人从灰堆里筛出来的珍宝,也是汉代出土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信件,这份请人代笔的帛书记录下一段跨越千年的友情。


摒弃传统说教式的讲述方式,节目创意性地用帛书帛画的出土故事、流传经历为叙事主线,深挖出许多珍贵帛书帛画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文物研究,转化为大众更易接受的呈现方式,让帛书帛画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深度融合。

以子弹库楚帛书为例,节目抽丝剥茧地讲述其1942年长沙会战期间被盗出土,后流转到古董商蔡季襄之手,又不幸被美国人柯强设局骗走,流失海外至今未归的坎坷历程。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沧桑,更在情感层面引发共鸣,唤醒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珍视与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对“文物回家”的情感共鸣。


打开一扇时空之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帛书传奇》以“5G+4K/8K+AI”的创作手法,综合运用动画、歌舞表演、专家访谈等多元视听语言,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节目充分运用AI等最新技术,借助文物扫描对破损的帛书残片进行虚拟拼合与精细修复,从帛的纹理脉络到色彩层次进行多层次的还原。例如,借助大数据支撑和AI算法,尝试对未释读的帛书文字进行理解和翻译;通过数字化重建技术,对马王堆三号墓葬及周边遗址进行三维立体化复原,观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墓室之中,亲身感受古人的丧葬文化与生活场景,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沉浸感,也为文物打造一份珍贵的8k影像资料。

同时,节目还用AI技术构建了“AI探文明”的虚拟叙事空间。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观众可穿梭于虚实交织的场景——从考古现场到数字复原的楚汉殿堂,从帛书残片的微观纹理到宏大的历史图景,实现场内场外、虚实之间的自由切换、无缝转场。

创意歌舞表演的巧妙融入,也让文物立体充盈起来,故事演绎生动起来。节目深入挖掘帛书帛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国家级歌舞院紧密合作,将文物的故事转化为优美的舞蹈动作与动听的音乐旋律。同时,节目邀请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他们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从专业视角解读帛书帛画的学术价值,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

《帛书传奇》不仅让帛书帛画从博物馆展柜走向大众视野,更以“让过去照亮未来”的立意,回答了如何在当代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一份“以物证史、以艺通心”的中国样本。另一方面,这些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也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节目也以文艺作品的特殊方式,为“国宝回家”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