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村,一片看似普通的农田下,埋藏着改写文明史的密码。
这里是贾湖遗址,一处距今9000至7500年的新石器原始聚落,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裴李岗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也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被誉为中华先民“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贾湖遗址博物馆开馆于2023年,占地5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设计不同于印象中的大多数博物馆建筑体,外观采取史前聚落式的建筑风格,模拟先民们9000年前的居住环境。俯瞰视角下,如同一滴水落入大地,寓意文明的发源和扩散 图据:舞阳县融媒体中心
贾湖遗址的发现始于1961年,如今已历经十次考古发掘,揭示出房址、墓葬、陶窑等遗迹,以及骨笛、龟甲契刻符号、碳化稻米等震撼世界的文物6000多件,更以多个“之最”闻名——世界最早的七声音阶骨笛、最早的甲骨契刻符号、最早的北方稻作农业遗存、最早的酿酒技术、最早的家畜驯化、最早的绿松石饰品、最早的原始宗教信仰等。
音乐、食粮、文字、酒浆……如今所知的中华文明的曙光,最早也许就出现在这片淮河的冲积平原上。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评价贾湖文化
壹
贾湖骨笛
贾湖遗址博物馆中,最具知名度的文物,当属从墓葬中出土的40余支骨笛,大多为7孔。
骨笛最初发现于1986年的第四次考古发掘中。考古队负责人张居中在编号78号墓葬中,发现墓主人股骨外侧随葬有两段骨管,上有孔洞。
能成为陪葬品,证明这两段骨管意义非凡。
贾湖骨笛图据:视觉中国
虽然骨管上的孔洞提示它们像后世的笛子,但一来之前发掘的石器、骨器、陶器经检测都已经在地下埋了近万年,这两段骨管也一样,人们难以想象那时连果腹都成问题的原始先民会制作乐器。二来张居中找一些音乐家求证,被告知“不是乐器”。
但随着发掘的深入,发现的有孔骨管数量越来越多,疑为笛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张居中等人带上两根最具典型性的骨笛,前往北京再度鉴定。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一见,表示骨器的构造与塔吉克族的鹰骨笛差别不大,“是一件乐器”。稍后,中央民族乐团的笛子演奏家宁保生,用它吹出了基本音阶。至此,“有孔骨管”最终确定为骨笛,材质为丹顶鹤的尺骨(连接身体与翅膀的骨头)。
骨笛音孔的位置计算得十分准确。首先要找出宫音,宫音是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当中的一个音阶,相当于现代音乐当中的“哆(Do)”,再根据宫音来推算其他音孔的位置图据:视觉中国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从年代上而言,贾湖骨笛并非最早。
1994年,在德国发现了距今3.5万年前的天鹅腿骨三孔乐器。而斯洛文尼亚发现的一支骨质乐器,距今已有4.5万年。欧洲的法国等地,还发现了距今3万年前的猛犸象牙骨质乐器和鹿骨乐器等。
但这些有孔的骨器只能吹响,而不能吹奏音阶。虽然冠之以乐器之名,但严格来说只能算骨哨,而不能算作骨笛。
而贾湖骨笛不仅能吹奏七声音阶、有音高音色和音阶调式的变化,更有着完整的发展序列:9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骨笛了;又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的二孔、五孔、六孔骨笛,发展到中期的七孔骨笛,最后演变为晚期的七孔和八孔骨笛,音阶也由四声到五声、六声,直到七声及变化音等多种类型。
由于骨管粗细不一,所以容易产生音差,先民又在七孔旁开有小孔,来加以校正。这种乐器校音方式,至今仍在使用 图据:视觉中国
8000多年前,祖先已经用贾湖骨笛吹出了近七声的下徵调乐音,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且可吹奏的管乐器,改写了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也令人重新评估8000多年前贾湖人的精神文化高度。
贰
龟甲刻符
但贾湖遗址真正得到重视,却是从发现文字性符号开始的。
早在1983年的发掘时,就已经发现了龟甲随葬的现象,龟内还装有数量不等、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的小石子。因为甲骨文的关系,考古人员对龟甲尤为重视,期待能发现人为刻画的痕迹。
这组较为完整的龟甲共计8个,馆内展出4个,均与数量不等的石子共出。石子应是一种数卜道具,这种龟灵崇拜可使人对数卜结果深信不疑 贾湖遗址博物馆藏品
1987年5月,在编号M344的墓中,张居中用刷子刷掉一片龟甲上的泥土,一个像眼睛一样的契刻符号露了出来。当时不仅张居中激动万分,整个工地都沸腾了,考古队买来酒菜一起庆贺。之后一共发现了17例契刻符号,其中龟甲刻符9例、骨器刻符3例、石器刻符2例、陶器刻符3例。
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两河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学界确证的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是商代中晚期的殷墟甲骨文,距今不过3300年。贾湖刻符的年代却距今8000年,若是被正式确认为文字,其意义可想而知。
贾湖龟甲刻符,现藏河南博物院 图据:视觉中国
发掘工作告一段落,张居中和时任河南省考古所所长的郝本性等人,立刻带着17例贾湖龟甲刻符前往北京向古文字学家求证——但专家们的意见却不统一。
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胡厚宣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贾湖龟甲契刻符号就是文字,这些文字与4000年后的殷墟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尤其这17例刻符几乎包含了点、横、竖、撇、捺、勾等所有汉字笔画构成,笔画顺序也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与现在的汉字结构基本一致。
古文字学家王晖对贾湖刻符与甲骨文对比的释读
而以北京大学裘锡圭教授为代表的另一派却相对谨慎得多,他们认为这些符号“肯定是当时的人们有意识刻划的,但尚且无法确证为文字”,因为成熟的文字定义,不仅应该具备固定的形、音、义,同时还要上下成文。贾湖刻符不但是单独刻画,且比贾湖年代更后的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众多相关刻符均未被认定为文字,因此将17例符号定义为文字还显得为时过早。
目前学界关于贾湖契刻符号较为统一的提法,是一种具备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也是后代成熟文字的来源。
贾湖文化的后继文化之一、距今七千多年的双墩文化,发现六百多种刻符,不仅具有表意、戳记、记数三大功能,更与贾湖符号不少相同或相似,显系同一符号系统的继承和发展。
无论如何,贾湖刻符是中国迄今年代最早的“文字前形式”这一点,已几无争议。之后的数万汉字,都由这些简单的符号演化而来。
叁
文明的最初乐章
贾湖人对文明的贡献,不仅仅停留在音乐和文字层面,在中国甚至世界文明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贾湖遗址的原始栽培稻,籼粳分化尚不明显,并且还含有野生稻的一些特征,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与耕作相对应,贾湖人已经拥有了成套的农具,用于收割及脱粒。此外,贾湖遗址陶器碎片上还发现了酒石酸,经分析为稻米、山楂、蜜蜂等发酵而成的米酒的残留物,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酒精饮料之一。
贾湖遗址出土了数千粒炭化稻米,和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成套农具资料,实证了贾湖遗址是中国同期文化纬度最北的一处稻作遗存 贾湖遗址博物馆藏品
贾湖遗址出土了猪、狗、牛等动物骨骼,其中猪骨比例高达40%,且多为幼猪,表明已出现规模化养猪。这一发现将中国的家畜驯化史提前至9000年前,与西亚两河流域同步。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跟野猪下颌骨已有较为明显的不同,齿列已发生明显变形贾湖遗址博物馆藏品
跟墓葬中发现有猪下颌骨随葬不同,零星的狗骨头很少,基本上是整个单独埋在房子和墓葬的边上,活着给人看家护院,死后继续给墓主看家护院。饲养猪狗之外,贾湖人还对鱼进行了集中饲养和集中捕捞,也是水产业的初期形态。
此外,贾湖遗址还出现了最早的陶鼎及冥器鼎、罐、壶组合,更有世界最早的人类利用绿松石饰品的证据。
但贾湖遗址的意义不仅在于单个的世界或中国“之最”,更在于其系统性的文明要素:定居农业、社会分工、宗教信仰、艺术创造、文字雏形……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基因。正如考古学家王巍所言:“贾湖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节点,其多元成就为后世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绿松石制品大多为置于耳部、颈部的饰物,有圆形、方形等多种制式,反映出贾湖先民当时已萌发出审美意识 贾湖遗址博物馆藏品
9000年前,贾湖先民建造房屋、采果打渔、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吹奏骨笛……既远离猛禽野兽的侵害之忧,又没外敌觊觎的侵掠之患。贾湖人男性身高可以超过1米7,女性也能超过1米6,可见营养并不算缺乏。经典古籍如《庄子》中一再盛赞的上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黄金时代,大致也就差不多是这样了。
几千年后的《诗经·小雅》有言: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莽原旷野中,贾湖的先民用鹤骨制成的骨笛,吹响了华夏文明最初的乐章。
文/启凌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