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路永安
春夏之交,文县大地万物生辉、欣欣向荣。一场由党员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生态廊道建设管护行动如火如荼展开。作为甘肃省南部重要生态屏障,文县立足“两江八河”自然生态禀赋,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党员干部+群众”联动机制,持续用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让公路沿线绿色更加浓艳,让两江之水更加清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党建引领,筑牢生态根基
文县地处秦巴山区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境内白水江、白龙江穿境而过,拥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47.2%。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生态廊道建设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抓手,制定《文县生态廊道建设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以国道 212线、“武九”高速沿线为重点,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齐心协力,打造“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的立体生态网络。
在铁楼藏族乡,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生态廊道管护月”活动,将25公里廊道划分为16个责任区,组织150余名党员群众清除杂草、浇灌苗木,累计清理土石杂物及垃圾30余吨,补植雪松、银杏等苗木3000余株。“我们把廊道管护纳入村干部考核,设立‘党员责任岗’,确保栽一棵活一棵、建一段成一段。”铁楼藏族乡党建办主任班志军介绍说。
党员带头,践行绿色使命
连日来,文县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楼,深入基层一线,共同在生态廊道建设管护现场书写“绿色答卷”,他们既是生态廊道建设管护的“指挥员”,更是一线“战斗员”。2025年春季植树造林动员会上,县委书记武冰强调,把义务植树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春季植树造林和生态廊道建设管护工作。
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97个县直及驻文单位分片包干,30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与各乡镇党员干部和群众并肩作战,累计建设生态廊道221公里,栽植各类苗木212万余株,打造70个生态景观节点,在文县版图上绘制成了南北纵横交错的“四道”绿色长廊。
干群同心,共建美丽家园
生态廊道建设不仅改善环境,更能带动群众增收。在白马河沿线,铁楼藏族乡将生态廊道与民俗旅游融合,打造8.5公里藏金菊景观带,建设10处休闲节点,吸引游客打卡,带动农家乐、民宿收入持续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通过实施生态廊道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同时,也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铁楼藏族乡党委书记杨岁荣说。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非一日之功。文县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等制度机制,有力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同时,紧扣省市下达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年度任务,聚力生态保护、大抓绿色项目、培育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实现了生态建设向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转变。
“党建红”引领“生态绿”,象征着生机蓬勃的“绿色”已成为文县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底色。生态廊道建设就像一条纽带,串联起天池风光、铁楼白马人民俗文化、碧口古镇等绿色生态旅游资源,文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在将这片美丽家园精心打造成为“九寨黄金旅游线”上的“生态明珠”,让全县广大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发展成果。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