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盘带露摘枇杷,翠滴金丸溅齿牙”

眼下是枇杷上市的旺季

“东湖早”枇杷是福建省的名牌水果

享誉省内外

连江县东湖镇祠台村便是其发源地

近日

记者走访了这个“枇杷村”


1

老区有新貌
村民家门口上班

东湖镇地处连江县城北郊

适宜种植枇杷、水蜜桃等各类水果

是连江有名的瓜果之乡


祠台村位于东湖镇北部

是省级革命老区基点村

与福州现代物流城毗邻


漫步祠台村,136县道穿村而过,村文化活动中心、半山溪小公园、卫生所、小学等配套齐全。

不少村民门前有花、门后有菜,檐上还有燕子窝,呈现“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田园风情。



村内还有一处令人称奇的古水井,名为“双泡泉井”,至今已近600年历史。两口水井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连通。


祠台村党支部书记江进宝介绍,村子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和文明积分制度,提升了村容村貌,还整治1.5千米河道,为村民打造了一条景观长廊。

村子有新貌,村民有新路。村民或务农,或到福州现代物流城上班。如全省最大的中国(连江)海峡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可吸纳2万人就业。

2

跨界种植
让枇杷享誉省内外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说到祠台村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枇杷”

江进宝介绍

村民种植的“东湖早”枇杷

享誉省内外,备受市场青睐


第一株“东湖早”枇杷便来自祠台村

与村民江新官密不可分

今年77岁的江新官,是村里的“枇杷大王”,曾种植枇杷300亩。

退休前他是数学老师,因热爱种植,他总会利用空闲时间研究枇杷等各类种植。


上世纪80年代,原耕山队枇杷园中发现了一株优良单株。江新官就着手嫁接育苗,总共培育了300多株。

经过几年种植后,他发现该品种早熟、果大、不易裂果。

后经省、市专家鉴定,该品种是早熟枇杷的优良单株系,因此定名为“东湖早”。


此后,“东湖早”成为福州枇杷市场主推品种之一。

“东湖早”枇杷的相关研究项目,还荣获了福州市200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目前

“东湖早”种植面积350亩

年产量35万公斤,产值约700万元

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黄金果”


▲连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3

新农人接力
探索“枇杷+”模式

面对日益竞争的枇杷市场

祠台村如何念好“枇杷经”呢?

“新农人”江岩云给出了答案:

探索“枇杷+”模式


“85后”的江岩云曾是一名远洋船员。2013年底,他返乡创业,从父辈手中接过枇杷种植的接力棒,推进枇杷种植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还成了连江首位特聘农技员。

在江岩云的家庭农场里,漫山遍野的枇杷树被成串黄澄澄的枇杷果压弯了枝头。

枇杷果表皮金黄、个大饱满,咬上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迸发浓郁的枇杷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今年我种了600多株‘东湖早’,每株能产35公斤果子,一公斤能卖出16元至32元的好价钱。”江岩云说。


江岩云敢于创新,不断尝试运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

他在“东湖早”枇杷基础上,种植了脐橙、草莓等多种水果,探索出“草莓+西瓜+水果玉米”的轮作模式,实现一年四季皆有果实采收。

4

村村有风景
打造现代物流城“后花园”

祠台村是东湖镇加快乡村振兴

打造现代物流城“后花园”的一个缩影


在祠台村的周边——

天竹村是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生态村;

洋门村打造了座洋山红色生态旅游基地,拥有将军亭、红军走廊、抗日洞等景点;

岩下村拥有连江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清朝古民居留耕堂;

东塘村素有“水蜜桃之乡”美誉……



东湖镇探索“跨村联建”,成立上半区中心村党委,深挖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恋上东湖”文旅品牌。

据统计,东湖镇 近三年累计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近400万元,2024年祠台村等4个村集体收入均完成20万元目标任务,勾勒出了一幅幅富村山居图。

记者 郑瑞洋/文 包华/摄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兰超 邱泉盛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