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多样。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启动以来,福建全省上下联动,亮点突出,普查阶段性成果显著,多项举措和指标在全国靠前,为后续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坚实依据。
自“四普”启动以来,福建省积极作为,为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筑牢根基。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出台有力的政策、提供坚实的资金与技术保障,全方位推动普查工作高效开展。福建省成立双组长制“四普”领导小组,并建立“两周一会”常态化调度、周进度通报、“半月报”制度,截至2025年3月14日,共召开调度会17次,上报“半月报”16期。“我们是第一个以省政府名义印发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案的省份,除省级领导小组,各地市、县区也都成立了双组长制的‘四普’领导小组,政策和机制保障力争靠前和完善。”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
2024年底,随着新一批北斗定位智能采集仪、无人机和移动固态硬盘等专业设备配发到福建九市一区基层普查队,“四普”技术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据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和考古处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建已向各地市配发国产笔记本电脑100台、无人机96台、北斗定位智能采集终端170台,此外,还配发背包、专业马甲、保温水壶、户外手电筒、折叠晴雨伞等普查装备2200套,为“四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物质保障。
各市县(区)作为全省普查工作的前沿阵地,严格落实责任,将普查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众多一线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八闽大地,让文物普查扎实落地。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已组建384支普查队伍,凝聚各方力量,为普查工作搭建起坚实的组织框架。实地调查快速推进,成果显著,在实地调查中,各地普查队员不畏艰辛,穿梭于山川田野。截至2025年3月14日,已调查新发现文物5139处。
新发现文物亮点突出。普查中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如松溪县的明代古桥,其设计巧妙,保存较好,对研究古代石拱桥造桥技艺和交通状况有重要意义;平潭综合实验区新发现的农业水利遗址、烟墩遗址以及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相关的龟山遗址、东花丘遗址等,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海防文化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等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三明市发现全省面积最大、符号最多的距今约4000年至3500年的史前岩刻;水下文物普查分别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地区海域发现水下遗址32处。
“四普”工作推进过程中,福建各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组织高效流程科学,同时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为福建“四普”取得阶段性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福建,高校成为文物普查的“智慧外脑”,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组建志愿服务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文物测绘、信息整理。在泉州鲤城区,高校团队为古街巷文物普查提供历史文化研究支持,挖掘街巷变迁故事,丰富文物内涵。志愿者是普查一线的“温暖力量”,此次普查中,福建全省招募了万余名志愿者,他们走村串巷宣传普查知识、收集线索。在南平武夷山,志愿者协助普查队员翻山越岭探寻古茶道遗迹,凭借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精准找到多处隐匿茶亭、古碑,为茶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2024年11月8日,厦门同安区普查队在汀溪镇半岭五里林古道进行复查对新发现的古桥进行测量。 许梗桐/摄
福建各地在普查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出一系列贴合本地情况的有效策略,确保普查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让文物普查精准触达每一处角落。在全面夯实“四普”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各地还结合当地文物资源特色,同步开展革命文物、闽南红砖建筑、土楼、土堡、庄寨、廊桥、涉台、涉侨、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等9项专项文物调查。福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本次普查中将重点开展涉台文物、海丝文物、摩崖石刻、闽江下游史前遗址等专项调查,扩大‘后世遗’效应,加强三坊七巷、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福州)史迹、自强运动工业遗迹:船政文化史迹等申遗文化遗产点普查工作。”
福建在“四普”中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物普查注入强大动力,实现了文物信息采集与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特别是无人机技术在普查中广泛应用,为文物测绘与信息采集带来突破。闽清县普查队在普查古厝群时,凭借灵活机动的无人机,低空穿越狭窄街巷,对古厝屋顶、墙面等细节进行高清拍摄,获取的影像分辨率高达0.1米,清晰展现出建筑纹理、受损情况。同时,搭载的实时差分定位(RTK)设备,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精准确定古厝的地理位置、边界范围。工作人员依据无人机采集的数据,高效绘制出古厝群矢量图,标注每栋建筑的方位、面积,相较于传统人工测绘,效率提升近5倍,数据准确性也大幅提高。除无人机与RTK外,三维重建、红外探测等技术也为文物普查锦上添花。漳州长泰区对山重宋代水尾塔进行普查时,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基于无人机采集影像,构建出文物的三维模型。在厦门鼓浪屿的历史建筑普查里,红外探测发现多栋建筑内部木质梁柱存在虫蛀隐患,及时为这些珍贵建筑的预防性保护指明方向。
“四普”进一步完善了文物数据库信息、提升了文物保护队伍素质、丰富了文物保护模式和手段,让福建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福建以“四普”为契机,全面清查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立起更加准确的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并完善了认定公布及保护管理机制。此外,全省已逐步推进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如构建一体化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远程监管等功能,使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数字化、智慧化。
据介绍,此次普查获取的海量文物资料,涵盖建筑风格、工艺传承、历史事件等信息,极大丰富了福建历史文化内涵。泉州“海丝”沿线新发现的沉船遗址,打捞出瓷器、香料等文物,实证古代海洋贸易繁荣;南平顺昌宝山发现的齐天大圣信仰相关古建筑与碑刻,为研究西游记文化起源、民间信仰演变提供关键线索。这些新发现填补学术空白,助力构建完整的福建历史文化脉络。通过普查梳理、发现的文物古迹也成为文旅融合“富矿”。武夷山在“四普”调查中挖掘出茶古道、古茶坊等遗迹,融入茶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重走古道、体验制茶,感受历史韵味;厦门鼓浪屿的多国风格历史建筑,借普查契机优化文创开发,把建筑元素融入纪念品、民宿,让游客带走文化记忆;三明市将遗产保护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打造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出台了《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规划》。
“四普”带动文物赋能文旅,文旅反哺文物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让福建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图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