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
急诊室来了一位22岁的大学生小林
“医生,我就是普通感冒发烧”,他对医生说。
谁也没想到
12小时后
这个年轻人就因为多器官衰竭被送进了ICU
而罪魁祸首竟是细菌性脑膜炎
更令人心惊的是
这种疾病从发病到死亡最快只要24小时
堪称“隐形杀手”
脑膜炎就像一场突袭大脑的暴风雨,它攻击的是保护我们大脑和脊髓的重要屏障——脑膜。虽然现代医学已经让许多国家成功控制了这种疾病,但在一些医疗条件有限的地区,它仍然在悄悄夺走无数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251万人患上脑膜炎,其中23万人不幸离世。最令人痛心的是,5岁以下儿童就占了近半数病例,11万幼小的生命因此凋零。即便是幸存者,每5人中就有1人可能面临终身残疾,这种伤害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脑膜炎的四大元凶
细菌性脑膜炎:这是最凶险的类型 就像潜伏的特工,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常常悄无声息地藏在我们的鼻腔和咽喉里,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咽喉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平时它们与人体和平共处,但一旦突破血脑屏障这个“最后防线”,就会引发致命的脑膜炎和败血症。
病毒性脑膜炎:相对温和的对手 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是这类脑膜炎的主要推手,可以通过飞沫、粪-口等多途径传播。与细菌性脑膜炎相比,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通常较轻,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
真菌性脑膜炎:免疫系统的考验 新型隐球菌是这类感染的“头号通缉犯”。它们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最喜欢攻击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寄生虫感染:舌尖上的危险 吃一口没煮熟的螺肉,或者在野外游泳时呛水,都可能让阿米巴原虫、广州管圆线虫和囊尾蚴等寄生虫有机可乘,最终引发脑膜炎。
这些人群要格外当心
新生儿最怕B族链球菌,婴幼童要特别提防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
就像人群越密集越容易发生踩踏一样,大型集会、学生宿舍、军营等环境也更容易成为脑膜炎奈瑟菌传播的温床,从而引起脑膜炎的暴发或流行。
老年人要警惕肺炎链球菌的偷袭。
免疫力低下的人,比如艾滋病患者或者长期吸烟者,更是需要提高警惕。
感冒or脑膜炎?识别关键信号
这两种疾病的初期症状确实容易混淆:发热、头痛、乏力,这些“伪装”让很多人掉以轻心。
但随着病情发展,脑膜炎会露出真面目:头痛会变成持续性的剧烈疼痛,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呕吐,脖子会僵硬得像块木板,连低头这么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更可怕的是,患者可能出现嗜睡、肢体抽搐、烦躁不安、说胡话、产生幻觉,甚至陷入昏迷。
婴幼儿的表现更隐蔽,可能变得不太活跃、特别嗜睡、易怒,或者不愿意喝奶、囟门隆起。
图源:网络
三大护身锦囊
疫苗:最坚固的盾牌
我国现有的疫苗“武器库”相当完备,从6周龄的宝宝到老年人都有对应的保护方案。特别提醒家长:一定要按照接种程序及时带宝宝去接种疫苗,这是科学家们反复验证的最佳防护方案。
卫生习惯:简单的保命法则
洗手这件小事,关键时刻能救命,记得用肥皂搓洗至少20秒。疫情期间养成的戴口罩的习惯,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和脑膜炎高发季节也能派上大用场。每天保持居住和办公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可以有效减少细菌、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强健体魄:最好的防御工事 保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相当于每天只需快走20多分钟。搭配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就能让免疫系统保持最佳的战斗力。记住,你的身体比任何药物都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脑膜炎虽然凶险,但绝非不可战胜。就像我们为汽车买保险、为手机设密码一样,提前做好这些防护措施,就能让这个“隐形杀手”无机可乘。当你或者家人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时,千万别掉以轻心,及时就医可能就能挽回一条生命。
来源:免疫预防与规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