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美丽乡村振兴画卷。
田凯平 摄(人民视觉)
近日,在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健康集市”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医护人员在向村民宣讲健康知识。
秦廷富 摄(人民视觉)
今年4月是第37个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卫办和各地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爱国卫生运动。自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印发实施以来,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哪些进展和成效?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改善?
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
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爱卫办常务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庄宁介绍,自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印发实施以来,多部门共同参与,围绕各项重点任务,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积极进展。
群众的健康意识更强了——通过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深入人心,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9年的19.17%提升至2024年的31.87%。
城乡人居环境更美了——通过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持续改善群众身边环境。2024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约75%。
健康服务更优了——通过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聚焦儿童青少年、妇女、职业人群和老年人,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处置,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由2019年的16.5%下降至2023年的15%。
健康治理更好了——通过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开展健康城镇建设,利用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促进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庄宁介绍,下一步将持续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健康科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环境,促进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健康中国行动增至18项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启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15个专项行动。不久前,全国爱卫会印发通知,结合健康中国建设工作实际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情况,决定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健康乡村建设行动和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至此,健康中国行动从15项增至18项。
“当前,人群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差距虽有缩小,但是依然比较明显;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的发挥还不是很充分。基于这些,我们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在工作理念上要突出预防为主。”庄宁介绍,新增的3个行动更侧重强调健康促进、医防融合,比如要正确认识体重,科学管理体重,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就医习惯,注重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调畅情志等,强调从源头控制风险因素。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介绍,新增的3个健康中国行动倡导家庭配备体重秤、腰围尺和体重管理日历,推动健康体重管理科普宣教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卫生机构、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稳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提升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比例,并设定2030年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目标值分别为38%和30%。
庄宁表示,改善群众健康需要社会各方支持,3个行动对相关部门提出具体任务,也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层面提出各方需要采取的行动,希望将健康融入各行各业,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更加重视心理健康
1989年以来,中国把每年4月定为爱国卫生月,围绕一个重点问题集中开展健康促进相关活动。今年,全国爱卫办将爱国卫生月活动主题定为“爱卫新篇章健康‘心’生活”,更加关注心理健康。
“爱卫新篇章,指的是新任务和新内涵。”庄宁介绍,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多年来,在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20世纪50年代以来,爱国卫生运动主要以除“四害”、讲卫生为重点;90年代以来,主要以卫生城镇创建为抓手来推动城乡的环境卫生整治。当前,影响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爱国卫生运动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更加突出以“健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比如,将卫生城镇的创建调整为健康城镇的创建,积极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设,让爱国卫生运动更加贴近群众。
“健康‘心’生活包含两层含义。”庄宁介绍,一是倡导践行新的健康生活方式;二是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通过爱国卫生月活动,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新”生活。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同样包括心理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将2025年至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庄宁说,今年正在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应用,希望更多人重视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压力和挑战。
助力年轻人解决健康困扰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也已纳入健康中国行动。
国家中医药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司长严华国表示,中医药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在“防—治—康—养”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优势,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健康养生、选择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和方法。未来如何发挥好中医药的健康促进作用、帮助年轻人解决常见健康问题?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中医养生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严华国表示,这一现象反映了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是主动健康意识提升的表现。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和便捷方法契合了年轻人增进健康的需求。
年轻人往往面临较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不少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严华国介绍,为更好满足年轻人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我国加强了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让年轻人更方便获得中医药健康相关服务;多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普,使呈现和表达的中医药健康知识更时尚、更贴近生活。同时,要开发出更多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例如养生茶饮、药膳糕点、中药面包等成为热卖产品,乌梅汤/乌梅饮在一些地区已经连续数年成为爆款产品,各地开展的中医药集市、中医药一条街等,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药体验活动,让中医药成为年轻人健康的新选择。
此外,中医药在防治青少年近视和促进老年人健康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严华国介绍,我国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工作已覆盖60个地区,干预9万多名儿童青少年,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我国每年累计为1.5亿名左右的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超2000所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设置了老年病科。下一步,将持续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作用,做好“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维护和促进。(记者 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25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