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水华
图 | canva
这是电商平台上,某品牌挂耳咖啡的描述。
这是评论区里,对同一款产品的评价。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挂耳包,究竟是还原度最高的便携咖啡饮用方式,还是应付咖啡因需求的低级预制菜?
挂耳包的历史,始于1990年的日本。当时它长这样,由一家名为山中产业的公司注册发明。
是的,就是一种一次性的,把滤纸与手冲漏斗合二为一的手冲咖啡器具。它的优点是,折叠起来和纸巾差不多大小,带出门特别方便。
手冲咖啡的前身起源于德国,流行于美国。相对于高压萃取的意式咖啡来说,这玩意寡淡、廉价、香气呈现水平低,本质上就是北欧人和美国人不讲究的产物。
这是意式咖啡机。
这是美式咖啡机。
看出差距了么?
真正把手冲咖啡推上神坛的,是二战后的日本人。
长嘴的手冲壶、精确到0.1秒的焖泡和注水速度、固定公式的粉水比、均匀的研磨颗粒……
在500多年的咖啡饮用史里,这确实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对于一直以来研究如何更高效、更深度萃取咖啡因和风味物质的阿拉伯人、欧洲人来说,故意把咖啡颗粒磨得更粗、冲得更淡,这是超出想象以外的事情。
但对东方人来说,这种审美却很熟悉。
是的,日本人是拿饮茶的范式、茶道的精神,重构了咖啡。
复杂的仪式、对哲学与精神世界的追求、摒弃浓厚并在淡薄里寻找真味,无不是茶文化的翻版。
这是西方手冲咖啡流行晚、接受度低的原因,也是手冲咖啡在东亚地区流行程度高的底层逻辑——千年来,我们一直这样喝茶。
历史常常喜欢描摹戏剧化的冲突。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大萧条,冲垮了昭和时代精致细腻的文化建构,也摧毁了很多日本人对于精致生活的追求。
来对比一下山中产业公司出品的最早的挂耳咖啡袋,和同时代严谨的手冲咖啡装备。
低配、实用、照顾了最后的自尊和面子。
这是东方文化里,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动演绎。
挂耳咖啡诞生于1990这一年,绝不是巧合,而是大时代暗涌下呈现在表面的波涛。
不用怀疑,从诞生那天起,挂耳咖啡就是手冲咖啡的廉价平替、是预制菜无疑。
虽然,随着千禧年前后日本经济的复苏,挂耳咖啡作为一个新的咖啡品类,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包装越来越科学。但咖啡这种饮料,从烘焙成熟开始,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排气现象,研磨成粉末之后,排气速度会几何级加快,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阻止这一进程。
这是很多挂耳咖啡拆开包装后闻着很香,但冲泡起来后却永远不如现磨咖啡——因为在仓储、运输的过程中,无论包装多么密封,充入了多少阻止化学变化的惰性气体,包装里的气味与风味已经发生分离。
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就像预制菜,在高端层面永远无法与现场烹饪相比一样。
稍晚于挂耳咖啡的诞生之后,2003年,日本精品咖啡协会(SCAJ)成立。
日本咖啡行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一步细化咖啡等级,从纸面上,更加明确区分“精品咖啡(Specialty)”和“商业咖啡(Commercial)”。
二者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缺陷残次豆。
由日本精品咖啡协会发起,并获得全球三大精品咖啡协会共同认可的标准是:350克精品咖啡粒,残次豆不能超过5粒;而商业豆则没有要求。
咖啡是一种挂果周期极不稳定的植物,同一棵树、同一个枝条上的咖啡,成熟的时间大相径庭。早在日本精品咖啡协会成立之前,只采红果、严格筛选的精品咖啡,与整串捋下来、不挑果子的商业咖啡,就有着巨大的人工成本差异。
一杯精品咖啡里,混入一粒未成熟的生青果、或者过熟的干果、腐果,都会影响整杯咖啡的口味。
但作为大宗贸易的,以极深烘焙进入意式调饮咖啡市场、奶咖市场、速溶冻干咖啡市场、挂耳咖啡市场的商业咖啡,却没有这个问题——在过度繁复的制作过程与各类添加材料的加持下,腐果与青果的味道被掩藏起来。
几毛钱一杯的雀巢、9.9元一杯的瑞幸、小几十一杯的星巴克,为什么与大几十乃至几百的小咖啡馆出品差距那么多?大量的成本,被隐藏在咖啡前期处理的人工价值里。
日本精品咖啡协会提出的,对已经进行过一遍筛选的咖啡鲜果,在处理和烘焙后进行二次残次筛选的要求,实际上,是在本来就居高不下的精品咖啡成本上,再行加码的行为。
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或者说近乎变态的苛刻。
这样的行业标准,进一步拉高了精品咖啡的价格。但却从另一个位面,救活了一部分本来应该是廉价平替的挂耳咖啡。
原因很简单,精品咖啡鲜果阶段筛选淘汰的咖啡果,确实是风味差的;但制作烘焙过程中发生碎裂、破损的咖啡豆,它的风味,本质上来说,与精品咖啡原豆,是没有差异的。因为外观不好看、达不到国际上的行业标准,它无法与精品咖啡原豆一起出售。
但是,这些破损豆却可以做成挂耳咖啡——虽然香气不可避免地会在研磨和包装的过程中损失,但它们的品质,与普通商业豆制作的挂耳咖啡,不在同一量级。
在日本咖啡协会提出的残次豆标准出台前,没有人舍得拿辛苦种植筛选的精品咖啡去做挂耳,而在这项要求出台后,咖啡行业天地突变,一种名为“精品挂耳”的新玩意诞生了。
这是一场被精心计算的阳谋,与日本茶、日本葡萄酒、日本面粉、日本和牛、日本乳制品、日本水果、日本酱油一样,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文化输出和后天精品化为利刃,进行后来超越的故事。作为咖啡后发国、作为国际咖啡影响力极小的产区,中国咖啡只能接受并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