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旅蒙商家书里“茶叶之路上的乡愁”
作者/孙树恒
一
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华人商圈里,任志勇先生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象征着一段跨越百年的商道记忆的“打捞者”。作为蒙古国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他深耕异国工程建设二十余载,以晋商后裔的坚韧在草原商道上续写传奇;而在推土机与蓝图之外,他更是一位执着的文化守护者,那些被他悉心收藏的旅蒙商家书,正从历史的褶皱里走出,诉说着先辈们在驼铃声中交织的乡愁与梦想。在任志勇先生的私人收藏中,有几组尘封百年的旅蒙商家书。当泛黄的纸张,墨色未褪的字迹仍透着传统文化的底蕴,那是晋商在马背驼队间练就的笔锋,也是草原商道上淬炼出的生存智慧。跨越千里的邮路,让每封书信都成为时间的胶囊,商人们用最凝练的文字,将儿女情长、家族兴衰与商业风云熔铸于尺素之间。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书信竟能跨越时空前后呼应,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清末民初的时光之门,让今人得以窥见旅蒙商人群体隐秘而壮阔的精神世界。这些家书被发现于乌兰巴托的旧物市场与牧民家中,“每一封信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二
清朝不同邮路到蒙古高原所需时间有所不同。
杀虎口路:从山西到蒙古高原,若以杀虎口路为主,路途相对较远,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信件传递一般需要一个半月左右。
张家口路:从张家口出发到蒙古高原,距离相对较近,正常情况下信件传递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但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或其他特殊情况,时间可能会延长。
古北口路:从北京附近的古北口出发到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距离适中,不过由于要经过一些山区和复杂地形,信件传递大概需要40天到两个月不等。
归化城位于蒙古高原南部边缘,从归化城出发到蒙古高原不同地区的邮路时间有所不同。如果是到蒙古高原更偏远的地区,如库伦(今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等地,路途较远且路况复杂,一般需要30到40天,甚至更长时间。
这只是大致的时间范围,实际传递时间会受到季节、天气、交通状况以及驿站运行效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冬季遇到大雪封路,或者夏季遭遇暴雨洪水等恶劣天气,都会导致邮路受阻,延长信件传递的时间。
三
自十七世纪茶叶之路开始以来,清朝旅蒙商是一群极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群体。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在蒙古高原上经商谋生,而一封封家书,就如同连接着他们与故乡的纽带,承载着无数的思念、牵挂与生活琐事,在时光的流转中,诉说着那段独特的历史与人间温情。
清朝时期,旅蒙商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然而,清朝政府有着严格的规定,旅蒙商人不允许携带家眷一同前往蒙古高原经商。这一规定,使得旅蒙商人们不得不与家人长期分离。对于这些商人而言,蒙古高原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地方,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也有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陌生的人文习俗。他们为了生计,为了家庭的未来,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的商路,却只能将对亲人的思念深深埋藏在心底。
在那个交通和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家书成为了旅蒙商人与家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从山西到蒙古高原,清朝时期虽然开辟了特定的邮路,而旅蒙商家书传递的时间还是很长,不确定性,对于翘首以盼的家人和在外漂泊的商人来说,都显得无比漫长。每一封信的寄出与等待,都饱含着无尽的牵挂。商人在旅途中,时刻盼望着能收到来自家乡的消息,了解家中父母是否安康、妻儿是否无恙;而家中的亲人,也日夜盼望着远方的来信,知晓亲人在他乡的生活与生意状况。
旅蒙商家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每一封信都像是一个窗口,展现出那个时代商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面貌。
第一组是民国十九年张申五写给日长生宝号关于兑交号银的事,算的清清楚楚,分配的明明白白。来龙去脉,让人一目了然。在商业活动中,分红对于旅蒙商人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收入,更影响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1912年,归化城商人张五申在给妻子的信中画了三枚铜钱:“大儿束脩(学费)可从号上支,勿念。村学周先生擅八股,须督促每日临帖三张。”寥寥数语,将草原商战的铁血与父亲对子女教育的柔肠并置。
除了商业事务,家庭琐事也是旅蒙商家书的重要内容。 更多的信件浸透了离人愁绪。比如李学良写给妻子的信,其中主要谈及儿子上学的事情。在那个时代,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李学良虽然远在外地经商,但他始终牵挂着儿子的学业。他在信中叮嘱妻子,一定要让儿子在村里好好读书,认真照顾家庭,督促儿子好好学习。他明白,自己不能陪伴在儿子身边,教育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身上。他希望儿子能够通过读书,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不再像自己一样,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还有李学良戊辰年六月二十五日从归化城写给山西老家母亲写的信,“归化年岁至今未道雨,赤地苗几千里,时下莫吃的就居多,书最凶处村庄人民是下逃走,镇令人可怕,牲口甚贱,弱子老抠简直不值如马三十元能买好的....”,说明了当时归化城的旱灾。
李学良写给儿子的信,同样满是牵挂与教诲。学良在信中教导儿子要孝顺,听母亲的话,勤俭过日子。他深知,自己不在家,母亲一人操持家务不易,希望儿子能够懂事,多体谅母亲的辛苦,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同时,他也强调勤俭的重要性,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勤俭持家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关键。学良希望儿子能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将来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这封信,不仅仅是简单的叮嘱,更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关注和引导,蕴含着浓浓的亲情。信结尾要求儿子回信由西伯利亚寄新疆古城交裕祥厚即妥,这样的漫漫的路,天涯海角的“约定”更显珍贵。
仔细读旅蒙商的家书,让我总是有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从什么时候写的信,又是什么时候邮寄,什么时候从村里捎出,寄信,什么时候收到,都是写的那么清楚,说明旅蒙商对每封信都是渴望最快些 ,不想耽误时间,这是心灵的双向奔赴,让我读来明白,旅蒙殇心里多苦,有多难,真是不言而喻,让一封封家书,让我的心乱七八糟,不知道哪一封属于那一个家族的,属于共同的旅蒙商。
四
这些旅蒙商家书,虽然只是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们见证了旅蒙商人在外的艰辛与奋斗,也反映出当时家庭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情感世界。通过这些家书,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对家庭的影响。旅蒙商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远离家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打拼,他们的坚韧和毅力令人敬佩。而家中的亲人,也在默默付出,支持着在外的家人,这种亲情的力量,成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些家书更是情感的载体,它们承载着旅蒙商人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在漫长的等待中,每一封信都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当商人在异乡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家书里亲人的鼓励和支持,能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而当家中亲人遇到烦恼和困惑时,商人在信中的安慰和建议,也能给予他们力量。家书,将相隔千里的亲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感受到温暖和牵挂。
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朝旅蒙商家书逐渐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但它们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却永远不会消失。它们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份情感的传承,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们的真情。这些家书,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诉说着清朝旅蒙商人及其家庭的故事,让后人铭记那段充满艰辛与温情的岁月。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