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表达者沉迷于标签带来的红利,便可能在维持不了高度标签化的人设时被反噬。」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爱是当你望向我时,所有的星光穿透心脏。而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最近,这两句曾出圈爆火的“金句”在社交媒体上重获讨论度。原因是文案的作者(更准确地来说,是前句的引用者)房琪参加了综艺《乘风2025》,因“低情商”发言惹争议。
(房琪《乘风2025》海报)
在《乘风2025》中,房琪因拒绝叶童组队时称“担心姐姐精力问题”,被叶童当场回怼“这样去怀疑我的精力,我觉得你真的有问题”,网友认为其态度傲慢且缺乏尊重。
此外,作为队长,她先是被指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拒绝了队友彭小苒的Rap创意,随后又在导师面前和备采环节多次抱怨“团队配合问题”。节目播出后,队友何泓姗在微博发文梳理事件时间线进行反驳。舆论批评房琪有“职场PUA”倾向。
(《乘风2025》争议片段 cr.小花爱叭叭)
两次争议中,都能看到房琪作为文字博主对“满分表达”“正确且光鲜”的执着,当镜头从唯美旅拍切换到真实冲突,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沟通体系在房琪身上产生撕扯,而她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房琪罪不至此?“又一次围剿”,墙倒众人推?在“赛博审判”之外,我们需要再一次看向房琪和她的文字之间的空白,那里有很普遍的困境,可能也关乎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
1 人们需要“旅行青蛙”:
逆袭的人设与治愈系流量密码
房琪作为头部旅行博主,其奋斗史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爽文模板。高考失利、复读追梦,后成为专业主持人、顶流旅行博主,因“出口成章”出圈,夸哭张含韵,对谈余华苏童……她的经历正如她的slogan那样:“我是房琪,不放弃”。
在“小镇做题家”“内卷焦虑”成为普遍困境的当下,她的故事让无数挣扎者看到另一个“赛道”:不需要名校光环,不需要完美履历,也能在短视频赛道实现跨越。这样一个努力过、卷过,但是现在“要去大世界看看”的旅行博主,完美贴合大众对“反精英主义”的隐秘期待。
(房琪演讲片段)
她的走红和“出圈”主要是凭借唯美画面与“治愈系”金句的配合。人们需要“旅行青蛙”来代替自己描摹诗和远方,需要一句漂亮的、掷地有声的话鼓励困在原地的自己。
但一句话是否触动人心,需要看表达者和接收者是否在同语境和拥有同样的感情基调。就像房琪最初的几次出圈“金句”,都是在情感浓度非常高的场景下,借着在场的氛围,做了一次顺水推舟。
( 房琪在综艺节目中夸张含韵和郁可唯 )
风格固定后,房琪的表达就高度依赖语境和视听配合。她内容模式比较“垂直”。视频一般只有短短一分半的时长,主打的是短平快的视听享受。
算法助推下,房琪收获了自己的固定受众,视频也越来越同质化,她在复制自己的成功案例时一次一次达到自己的目标:“做提纯式的精致视频”“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方式把观众的家乡拍得很美”。
(房琪的城市旅行系列视频)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房琪走入了表达的茧房,和伴侣之间的“家庭团队”的工作模式也强化了她“一言堂”的决策风格,甚至产生了对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这也导致她用自己作为案例反驳张雪峰的“学历崇拜”,被指可能只是“幸存者偏差”。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不满足仅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良好、决策明智。人们需要的是尽量减少内心的矛盾,因此他们会不断使自己相信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或做出的决定有着十分充分的理由。
在主持人蔡紫对房琪的采访中,蔡紫问“是否会担心同质化的表达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房琪回答“至少我的数据越来越好,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房琪好像认为,只要一直做垂类,一直去不同的地方,一直有“本地人看到房琪来拍自己的家乡便会转发”,就够了。
(蔡紫对房琪的采访片段)
在巨大的流量、数据加持下,房琪深陷自己的标签化人设,并且努力地、认真地维护其“权威”——比如她需要一遍一遍在综艺、采访中谈到自己的“文案天花板”标签,需要一遍一遍跟粉丝聊创作、谈表达。
即便如此,房琪也坦言,自己走到了对于大部分美景没有新鲜感的平台期。需要更新的刺激、更大的平台和机会。
于是,她选择了“浪姐”。
2 人设与“真”的裂隙:
细读文字是因为只有文字
作为文字博主,房琪选择参加“浪姐”无疑是非常冒险的一步。但你能够看到她全然的自信,充分的斗志,和坚定的想法。 然而,当她进入一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时,并没有调整自己的沟通模式。
观众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既能产出金句又能在现实中言行合一的成熟形象。但节目中的房琪,既无法延续往日细腻包容的人设,又难以展现真实的自我。
真人秀这种全景式观察中,房琪的行为被审视、打量,并延伸到了对其文字的细读和批判。节目播出之后,房琪从“文案天花板”变成“拼好句博主”,“房琪文学”失效,观众感到背叛并开始质疑文字背后的真诚。
(网友对房琪文案“公式”的调侃)
观众不再相信她的表达,她在节目中的“文案能力展示”更是直接催生了网友对其套路化的空洞表达的造梗和全方位的否定。
对张含韵说“清风拂山岗”,对余华苏童朗读自己的诗,都没有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在那时有人认为“大咖作家面前勇敢为网络小说正名“的房琪很勇敢,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取向。
(房琪在余华、苏童等作家面前读的诗)
过去力挺房琪和现在站出来批评的观众可能并不是同一批人,但是观众的视线落点本身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对“房琪文学”的过分细读,来自于其真人实感的缺失。观众希望从她的个人表达中发现其行为的逻辑、甚至“有口难言”,但是真实的她隐身于漂亮的修辞和唯美的画面之后。
她曾在分享书单的视频中绕过书籍本身而分享如何“主动获取信息并为自己所用”,作为文案创作者积累素材无可厚非,但这并不等于读书,更不等于文学。
维特根斯坦曾言:“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叶童评价她“很挣扎”,被第一时间否认;她在余华面前直言不想读《许三观卖血记》,觉得太沉重;在这样忽略自我的功利性创作中,她套公式,套情绪,不知不觉间正丧失了文学最重要的真实性土壤。
(节目《第一人称复数》)
这样“与真的距离”,在高频度、复杂甚至充满火药味的真人秀中,被无限放大,最后形成精致文案和一个人最具体的困境、最真实的样子之间的鸿沟。
房琪确实可以选择代表“努力却无力”的普通人,但这无疑让曾经那些掷地有声的表达失效。
3 标签反噬:
当“应试逻辑”在真实世界失效
种种网红、明星和普通人之间的断层,原本是可以在巨大的情绪价值和包装光环下被观众包容的,但是房琪错把这种理解当成了对于自己的全然肯定,将标签和人设一步步强化,外壳越坚固,内核越紧绷,中间的空隙就会越来越大。
房琪的争议根源,在于她将“应试逻辑”带入真实世界,始终在用“拿高分”的策略写作和表达:堆砌唯美意象、套用励志模版、追求金句的传播效率。
这种工具化的创作方式最终反噬了创作者本身。当环境将你也视为工具时,那些展露的真实脆弱不仅无法获得共情,反而会引发更深的信任危机。
(房琪“治愈系”人设失效,“房学”成为话题)
在舆论刚刚发酵时,还有很多声音在呼吁“不要谴责一个普通女性”。但一段时间之后,虽无法证明是否是公关计划,“好朋友谈房琪”“合作品牌方谈房琪”等帖子迅速出现,试图用“好人设”覆盖争议,引起观众情绪反扑。
再一次躲在标签和人设后“洗白话术”,给质疑房琪的声音盖上了“围剿”“猎巫”的帽子。被各种博主、节目营销、小作文不断操控情感的观众,转而用更尖锐的标签反击:“房琪质疑梦校王牌专业毕业生彭小苒”“未跃升阶层却俯视他人”“QQ空间非主流文学”“高中摘抄本成精”……
(网友的“逆反”)
此时,公共讨论已经脱离了房琪真人秀当中的表现,而是让互动变成了对抗。这种反噬并非孤例,与播客《不合时宜》的主播欠薪事件,@亚克力枪枪的文字博主朋友对于素人消费者的截图讨伐类似。
当文字成为武器,暗含的是指责和批判,是脱离问题解决范畴的“支教”姿态。网友评论:“对博主就是不要围剿女性 对素人就是大杀特杀。”
当表达者沉迷于标签带来的红利,便可能在维持不了高度标签化的空洞人设时被同一套语言体系反噬。
(平时不乏女性主义观点的文字博主截图转发素人“日记”式帖子并大肆批判)
观众并非不能接受“不完美”,“浪姐”中其他嘉宾的“活人感瞬间”往往被包容甚至圈粉。但房琪的问题在于,她从未给观众接近真实自我的机会。
“浪姐”是一个复杂而生动的体系,短时间内和社会的交互能够给人打开新的窗口。经过这次,房琪会不会更加坦然地与世界对话?
我们乐意看到一个努力的、执着的女孩,一直在路上,常常探索,偶尔治愈。但是在这之前,她首先要找到自己。一个“真实房琪”,远比永远正确而精致的文案更有生命力。
(短视频《笨小孩》)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