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智能驾驶技术一直是各大车企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它既是核心卖点,也是走在科技前沿的有力证明。
然而,小米SU7致死事故却像一盆冷水,及时浇醒了整个行业。
该事故作为行业的分水岭,开始倒逼企业重新审视智能驾驶,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伦理之间的关系。
即便如此,却依旧有人“顶风作案”。
智驾乱象频发
4月22日,央视“今日说法”曝光了一起令人咋舌的飙车事件。
在江西赣州的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如脱缰野马般飞驰,在驾驶员的疯狂加速下,最高车速达到了173.8公里/小时。
●图源:微博@今日说法
坐在副驾的女伴不仅用手机拍摄了整个过程,还将视频发到了朋友圈。
随后,警方根据网传信息迅速锁定了当事人。经问询得知,该司机这么做,一是想测试车辆性能,二是纯粹出于炫耀心理。其女伴也是同样出于“好奇炫耀”心理才分享了该视频。
●图源:微博@今日说法
好在没有出现事故,最终该司机被交警依法处以罚款1000元并扣12分。
毫无疑问的是,在相关报道下雷军又成了被批评的对象。
但此类现象并非个例,类似的荒诞剧情还在各地高速重复上演着。
广东云浮一名男子,因为太困开启了智能驾驶功能。在其睡着的状态下,车辆竟在高速上超速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0公里。
汪某为赶路连续开车一整夜,在身体极度疲劳时开启了智驾模式。结果,车辆在京港澳高速湖北孝感段,径直冲进了施工区域,车头严重损毁。
更魔幻的是嘀嗒顺风车司机,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不仅双手脱离方向盘,还剪指甲、抽烟。
●图注:智驾模式下4人均睡着了
以上还只是冰山一角,化妆、打视频等智驾乱象比比皆是,从中不难看出一个现实:
那就是,当车企用“零接管”等话术构建起智能驾驶的乌托邦,部分用户真的把命交给了算法。
但就目前而言,智驾技术还只是一种辅助驾驶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即便开启,驾驶员也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
生命本来无价,更何况在L2级系统下,驾驶员永远是第一责任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敬畏生命,安全驾驶。
智驾科普任重道远
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一直走在前列。4月22日,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在央视直播中宣布,华为乾崑正式发布ADS 4系统,并推出中国第一个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这个消息无疑为智能驾驶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ADS 4系统提供了四个版本:ADS SE基础版、ADS Pro增强版、ADS Max超阶版和ADS Ultra旗舰版。
其中,ADS Ultra旗舰版更是具备了高速L3能力,这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迈入了“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新阶段。
●图源 :微小红书@浙江人在苏州
在发布会上,华为还展示了一段L3的畅想视频:
在行驶的问界M9车内,驾驶员都双手离开方向盘做着其他事情:看文件、打视频、唱歌和化妆,而车辆依旧能自如地绕开障碍物,以及在大雨中平稳穿梭。
●图源:华为乾崑智驾ADS4宣传片
另外还有一句响亮的宣传语:“有乾崑智驾,不用担心,比我这老司机还稳当呢”!
目前这段宣传片已经从官网消失,但还是引发了一些争议。
虽然华为在片头明确表示了“本视频仅为广告创意”,但在公众高度敏感时期,这种描述未来愿景的视频,传递出了一种智能驾驶已经完全成熟、可以放心依赖的错觉,因此引发了网友的质疑。
●图源:华为乾崑智驾ADS4宣传片
另外有网友质疑主动隐藏或删除宣传片的动机,是否代表着华为也觉得该片有夸大宣传的嫌疑?
这件事不禁让人想起了余承东,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华为智驾系统达到L3标准,并宣称“开启智驾后可以睡觉”“手不用扶方向盘”。
●图源:小红书
他不仅在直播中展示了双手脱离方向盘的操作,甚至抱怨过法规要求手扶方向盘的限制,暗示法规滞后于技术发展。
其实,不只是华为,整个行业都在玩“文字魔术”:有的车企把L2级包装成“准L3”,用“2.999级”暗示无限接近自动驾驶、有的车企则宣称自己的智驾系统能够实现“零接管”“全程自动驾驶”......
这些宣传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给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智驾科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虚假宣传入刑
面对智能驾驶领域的种种乱象,近期出台了各项政策来规范市场。虚假宣传不再只是简单的商业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判刑。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一场智驾相关的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必须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图源:工信部
同日,工信部对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解读显示,新国标首次把“不起火、不爆炸”改为电池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堪称史上最严。
同时,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进一步明确指出,若车企存在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等虚假宣传行为,监管部门可依法对涉事企业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
若虚假宣传行为导致交通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的,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触犯《刑法》第222条,面临最高两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相关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智能驾驶领域的虚假宣传行为敲响了警钟。未来,任何试图通过夸大宣传来误导消费者的车企,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图源:豆包AI
随着新规的出台和政策的收紧,各大车企也纷纷开始调整自己的宣传策略。
小鹏把“自动驾驶”改成“智能辅助驾驶”,岚图CEO公开喊话“拒绝L2.999级擦边球”,连向来高调的余承东也强调:“现在都是辅助驾驶,手不能离方向盘,眼睛不能离路面。”
同时,技术分级不再是模糊地带。
根据SAE(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自动驾驶技术共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
●图源:微博
其中L2级为组合驾驶辅助,要求驾驶者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车辆控制权;而L3级则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在一定条件下驾驶权可交给自动驾驶系统,但驾驶员仍需保持警觉性以便随时接管车辆。
职责划分也很清晰,如果脱手出事,L2自己负责,L3车企要负责。
敬畏生命
才是智能驾驶的终极算法
当新规落地时,车企的智驾文案一夜之间变得乖巧。这种转变来得迟,却又恰逢其时。现在我们都该明白,比智驾技术更重要的,其实是对驾驶的敬畏。
对用户而言,智驾只是工具而非保姆。无论系统多智能,眼睛紧盯路面、双手随时准备接管,永远是安全驾驶的黄金法则。当车企放弃话术竞赛,回归技术本质,把研发投入从营销文案转向安全冗余时,才会真正的遥遥领先。
要知道,再先进的技术,也抵不过一颗敬畏生命的心。方向盘后的每一次放手,都是与死神的对赌;而这场赌局,我们永远都输不起。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