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西方人啥叫信仰,他们举起十字架,指天说哪儿有答案。你再问中国人,他们指着饭桌、祖宗牌位、家训墙,说这就是根。
西方人搞不懂,说咱没神、没教、没信仰,可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反倒说:“中国人的信仰,我们真学不来。”你以为咱是没信仰?其实咱是信得太深、太实、太落地。
今天这篇文章,不讲天堂,不讲神迹,就说说咱中国人这份“站着修”的信仰,是怎么让西方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谁说中国人没信仰?
2018年,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北京一场关于“信仰与文明”的国际研讨会上讲了一句扎心话:“西方人总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但问题是,我们根本做不到中国人的信仰。”话一出口,全场一静。这不是调侃,是认怂。
盖洛普在全球65国进行的宗教调查中,超过60%的中国受访者自认“无神论者”。这个数据被不少西方媒体拿去当佐证,说中国是“无信仰的国家”。可他们没搞清楚一件事——中国人信的,从来就不是“神”,而是“人能修德、祖先可敬”。
楼宇烈教授指出,早在西周时期,中国文化就确立了“德本”思想体系,核心是“人能自律”。周公定礼,孔子述而不作,孟子讲性善,荀子说“人定胜天”。这些不是神谕,而是祖训;不是神迹,而是理路。
西方神学信仰逻辑从“原罪”出发,人需靠神救;中国思想体系从“修身”开始,人靠德立。《荀子·劝学》写得明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信仰不是等天启,而是自己修。
这种“修己”的信仰逻辑,不靠神庙,不靠经书,更不靠偶像。它写在《礼记》《论语》里,传在家训、庙堂和家谱之间。天命未必天定,理性可以生信仰。
英国历史学家史景迁在《眺望东方》中反复强调:西方人之所以对中国文化感到“敬畏”,就是因为这种“没有神,却极有序”的世界观,打破了他们对“宗教即秩序”的思维定式。这不是理论,这是震撼。
祖宗八代压着你信仰
西方人祈雨烧香求神赐福,中国人拜祖立碑修祠堂。这不是迷信,是秩序。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得直白:西方人不断推翻祖宗的理论,中国人却一直敬着老祖宗。
大禹治水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修的是“公天下”的理想。中国人不是把希望托付给神,而是把责任压在自己肩膀上。洪水来了,建方舟的是西方,开九州的是中国。
楼宇烈说,中国信仰的核心,是“敬祖崇德”。从“孝”字的甲骨文结构看,上为老,下为子,子承父志,血脉不绝。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信仰的编码。
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绵不断,靠的不是神话,而是“家族—宗族—国家”三位一体的精神体系。清明节扫墓不是形式,是仪式感,是对先祖智慧的传承认同。没有这份敬祖心,何来家国情?
现代制度层面,中国从汉武帝确立中央集权,唐代实行科举选贤,礼法并行,伦理与法治并存。这套架构的精神支撑点,正是“信祖传德”的文化基因。儒释道三教并行,实为一脉心法:皆以“人”为起点。
而今,西方人还在争论“人该服从神,还是神为人服务”。中国人早就统一了认知:天命不可违,但德行可为。“德不孤,必有邻。”这话千年之后还成了国际交往的底气。
信仰不是跪着求,是站着修
当今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当然有。只不过咱信的不是“造世主”,而是“造天地的道理”。而这种信仰,与现实、制度、生活连得紧。
李申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无神论》中明确指出,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结构是“天人合一”,是“以德参天”,是“道法自然”。
换句话说,中国的信仰,建在逻辑上,长在伦理上,活在行动上。
太虚大师讲过,“人圆佛即成”,道教讲“得道升仙”,儒家讲“修齐治平”。这些表述看着像“神话”,实则讲的是“人如何成德”。而成德,不靠投胎,不靠赎罪,靠后天自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无神论的共产主义思想,能在中国土壤里深扎下来。
因为从春秋战国起,咱就不靠神给饭吃,靠的是“立志为学、修德成人”。从《共产党宣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唯物史观在东方文化中的逻辑续写。
正因为如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成为亿万人民信仰的指路灯。它不抽象、不飘渺、不脱离现实,讲的是奋斗的价值、道义的坚持、人民的力量。这才是真正属于现代中国的信仰之核。
马丁·雅克说得对,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外国之分,是因为中国信的那套,外国人确实学不来。信神的人靠求,信人的人靠做。靠做的人,有信仰,而且一直走得远。
参考资料
史景迁:眺望东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澎湃新闻.2021-12-27
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位英国教授说出了答案.澎湃新闻.2018-12-25
李申:中国传统文化与无神论.爱思想.2023-09-13
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有何不同?听楼宇烈讲述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中国民族报.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