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清晨,细雨为茶陵县界首镇界市村披上了一层薄纱,雨幕中数辆卡车缓缓驶来,“牛经纪人”李新林早早就在村里的新牛市等候。很快,数头来自云南的肉牛被装运上车,发往郴州、耒阳等地。

望着远去的卡车,听着牛市里传来的“哞哞”声,再次当起“牛经纪人”的李新林干劲十足。“订单纷至沓来,湘南牛市活了,老辈们攒下的口碑又立起来了。”他兴奋地说。

曾经,位于界市村的湘南牛市红红火火,一度成为湘南地区重要的活牛集散地。尔后随着时代变迁,牛市走向没落。而今,在界首镇的大力扶持下,牛市迎来了复兴,并向着湘南地区畜牧贸易中心这一目标迈进。

辉煌:赶集日活牛交易量超200头

在界首镇界市村与牌楼乡交接处,有一座巨大的牌坊,上面书写着“湘南牛市”四个大字。李新林抚摸着牌坊石柱,指着牌坊后的大片空地称,这里就是他开始从事“牛经纪人”工作的地方,也是曾经湘南最火热的活牛交易市场。


湘南牛市旧址。陈洲平 摄

地处茶陵、安仁交界处的界首镇,在民国时期就是湖南“八大古集名墟”之一。而界市村则是当时的集贸中心,湘南牛市也坐落该村,因此养活了大批担任中间商角色的“牛经纪人”。

由于茶陵、安仁均是农业大县,养牛农户不在少数,肉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牛肉逐渐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特别是上海、广州、福建等地沿海城市,对牛肉需求量更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湘南牛市的肉牛交易全国闻名,大批采购商涌入界市村采购活牛。

“父亲就是村里有名的‘牛经纪人’,十多岁就跟着他卖牛。”李新林说,界市村的集市专门开辟了一块空地作为牛市,随着集市扩建,牛市也搬了几次家,最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界市村与安仁县牌楼乡交接处建造了“湘南牛市”。

每逢赶集,就会有大批货车赶往湘南牛市,采购商在“牛经纪人”的带领下,向牛贩子们采购活牛。“每逢赶集日,活牛交易量超200头,供不应求。”李新林说,为了购牛,不少采购商会提前过来,住在“牛经纪人”家里,后者为外地人留客房成为界市村的一项传统。

没落:“牛经纪人”纷纷“逃离”

而今再次走进湘南牛市,这里已经被小加工厂、停车场占据,只余下牌坊能见证过去的辉煌。“这里从2003年就逐渐落寞了,牛市早没了。”广场旁,一家店铺老板感慨道。

说起牛市的没落,界市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感慨颇深。他就是一个“牛经纪人”家庭走出的“异类”,早早就离开这个行当,另谋出路,究其原因还在于养牛的人少了。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牛不再是“农家宝”,而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养牛的人更少。牛贩子收不到牛,牛经纪人则面临失业,后者纷纷“逃离”这个行当,另谋生路,李建就是其中之一。

“十多岁时我也跟着父辈干过‘牛经纪人’,但在成年后就选择外出当兵,毕竟这个行业不景气了。”李建说,如他一样选择的“牛二代”们有不少,但也有部分人仍在坚持。

一些大半辈子都在与牛打交道的牛经纪人们,纷纷改建自家牛棚,把曾经的“交易过渡棚”变为“养殖棚”。如今,界市村十多户养牛户,均是当时的“牛经纪人”。

李新林家的牛棚养了数十头黄牛,主要供给周边县的农贸市场。这些年牛肉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因自身养殖能力有限,加之周边县无稳定的肉牛来源,他想重操旧业,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复兴:湘南牛市交易中心开市

转机发生在去年初。

在界首镇的支持下,界市村村支两委借助壮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发展兴村产业。在多番研讨下,村里决定利用这笔资金,打造湘南牛市交易中心,项目一期流转30亩土地,建设现代化的交易市场,并以租借场地的形式,为村里“牛经纪人”提供交易平台。李新林联合两位“牛经纪人”率先响应,抱团加入项目。


湘南牛市交易中心肉牛暂存栏。陈洲平 摄

“周边没有肉源,就去内蒙古、云南去对接,现在交通便利,一趟运输仅需一天就能抵达。”李新林说,去年6月,他与两位合伙人赶往内蒙古,谈好了供应商。

同年7月初,湘南牛市交易中心开市,首批300头高品质肉牛运抵该中心畜牧栏,来自安仁、永兴等地采购商闻讯赶来,界市村又恢复了曾经的热闹。

一组数据,让李新林们信心倍增,更让其他“牛经纪人”心动——仅去年6个月时间,湘南牛市交易中心活牛交易数就超过4000头。“已有不少‘牛经纪人’咨询入伙,村里计划改变曾经的场地租借模式,采用抽成的模式,提高村集体收入。”李建说。

湘南牛市交易中心的成功,是界首镇打造边贸特色集镇迈出的关键一步。“计划招引‘北牧南移’项目,扩大养殖规模,同时推动产业向屠宰、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将牛市销售从传统、随机、间接的零散交易转变为信息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市场交易。”界首镇党委书记谭启宏说,凭借牛市,该镇有望进一步树立湘南边贸中心地位。(陈洲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