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雷山县生机勃勃,这个以苗族文化为底色、山水生态为肌理的县份,正通过景城共建、景城联动的创新实践,将县城建设与景区发展编织成一张互融共生的网络,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景区驱动向全域融合升级,构建起“处处是景、时时可游、人人共享”的旅游新格局。

规划破题 从“单一景区”到“全域风景”

作为一切发展的起点,科学规划为雷山县景城共建奠定了四梁八柱。当地以“三能工程(游客能走村串寨、万客能进万家、万家能迎万客)”为抓手,推动“三个融合(城景融合、城乡融合、软硬件融合)”。通过编制《雷山县“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雷山县2025年旅游景区服务联动实施方案》等,把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景区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构建“1+3+5+N”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形成“城在景中、景随城兴”的共生关系。


雷山县城俯瞰图。

交通网络的突破性建设成为先手棋。随着雷榕高速的通车,雷山至榕江车程缩短至1小时左右,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县域内,8条景区直通车串起西江、郎德、大塘等核心景区,丹江小学环线、G243大塘至也耶改扩建等工程相继完工,形成“外通内畅、快进慢游”的交通骨架,让游客“进得来、散得开、玩得畅”,在县城与景区之间的往返变得轻松便捷。

城镇功能的迭代升级同步推进,既满足本地居民生活需求,更打造了主客共享的优质空间。玉宇小区等老旧小区完成燃气管道改造,500米河滨道经过整治后变身景观长廊……这些民生工程让居民与游客共享便捷。当夜幕降临,县城河滨两岸的夜市灯火通明,酸汤鱼的鲜香与银饰作坊的锤打声交织,不断上升的夜间消费占比证明,县城作为景城共建的核心载体,正从“过境通道”转化为“消费目的地”,成为游客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站”。

城乡融合 从“硬件升级”到“服务共享”

景城共建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近年来,随着景城共建、景城联动的深入铺开,雷山县依托西江景区辐射,根据县情统筹规划,有效盘活资源,以演出、银饰、民宿、餐饮等为媒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把全县60余个传统村落和100多个苗寨串联起来,成功打造了郎德苗寨、大塘景区等景点,形成了各具特色、多点支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郎德苗寨。

作为世界最大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是景城联动的核心引擎。2024年,西江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达523.68万人次,同比增长12.65%。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实现奇妙共振:既有苗族银饰锻造、苗绣蜡染等非遗工坊,也有咖啡、快餐等现代消费场景;夜晚的“星光梯田”与“流动星河”夜景工程,让游客在千年苗寨中邂逅梦幻光影。如今,西江景区各种大大小小的旅游经营户超过一千户,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学、研”等,文化旅游收入已成为当地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景城共建”模式让西江景区家家都获利,户户都受益。


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

在雷山县大塘镇《仰欧桑》剧场,由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升级版于4月18日正式上演,除了先进灯光技术与全息投影带来全新的视听盛宴外,来自剧场周边村寨的村民演员们依旧加入表演,为演出注入纯正的原生态气息。

“《仰欧桑》落地在鸡鸠村之后,我们村寨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村供水管网、太阳能路灯等民生工程同步推进,既提升旅游承载力,更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在开演期间,每天都有80多个村民参与表演,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雷山县大塘镇鸡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姜昌说,2024年《仰欧桑》演艺项目通过“联农带农”合作机制,促进大塘镇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实现稳步增收,共向大塘镇6个村发放旅游惠民补贴近30万元。


雷山县一年一度的苗年节。

“我们将继续深化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一方面,进一步挖掘苗族文化内涵,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体验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通过‘AI游西江、AI机器狗、飞览天下、西江幻地’等业态项目,加强与互联网和科技的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好的展示和传播苗族文化,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再一方面,积极响应景区联动改革,加强与县城、周边景区、村寨的联动合作,共同打造更大范围的文旅产业集群,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曾艳红说。

创新赋能 从“文化守护”到“业态突围”

景城共建的深层逻辑,是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深度转化。雷山县深挖苗族文化“富矿”,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体育赛事成为破圈利器,由苗族妇女自创的“姑妈篮球赛”火遍全网,相关话题浏览量146.5亿次,成为继“村BA”“村超”之后贵州又一文体旅 IP,带动“姑妈长桌宴”“姑妈酸汤”等系列业态热销。

“门票+”经济激活产业闭环。西江景区推出“门票+银球茶”“门票+鱼酱酸”等套票,首批200套“游苗寨・品香茗”组合产品上线即售罄,带动茶企产品销量增长,拉动茶农茶青收购量提升10%以上。郎德苗寨开发“非遗研学+民宿体验”套餐,吸引高校师生定期采风,形成“艺术写生—文化传播—游客引流”的良性循环。


雷山县大塘景区民俗体验活动。

景城共建的实效,最终体现在发展数据上,2024年,雷山县接待游客1317.34万人次、同比增长2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15亿元、同比增长24.1%。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自信的提升,苗族银饰、苗绣等非遗技艺从“养在深闺”走向国际舞台,雷山银球茶、雷公山乌杆天麻等地理标志产品借旅游东风畅销全国。

站在新的起点,雷山县正谋划更大布局: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的山水西江・枫情小镇预计2025年投入运营,将打造高端民宿集群、非遗文化体验基地和水上光影夜秀。“黄小西吃晚饭”联票产品串联黄果树、西江、荔波等景区,低空游览项目即将试飞,推动贵州旅游从“单景点打卡”向“多景区联动”升级。

从西江千户苗寨的万家灯火到郎德苗寨的袅袅炊烟,从大塘景区的文化盛宴到县城街巷的烟火气息,雷山县的景城共建、景城联动实践,勾勒出一幅“景城共生、主客共享、城乡共荣”的秀美画卷。(文/图 马骏、聂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