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教一个人如何生存。
毕业季的打印店永远挤满焦虑的面孔,学生们攥着千篇一律的简历模板,像捧着救命稻草。这些在实验室里能操作精密仪器的双手,此刻却颤抖着不知该在"职业技能"栏填写什么。
某985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档案柜里,保存着三十年前发黄的《毕业生分配登记表》,而今天的就业市场早已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
租房合同里的文字游戏,五险一金的计算方式,劳动仲裁的申请流程,这些本该写在教科书里的生存公式,却被"三角函数""化学方程式"挤到了教育系统的盲区。
当年轻人第一次在劳务合同上签名时,他们的法律常识还停留在"宪法是根本大法"的课本定义上,浑然不知自己签下的可能是一纸卖身契。
某重点中学的德育主任至今引以为傲的案例,是他用三次谈话让被霸凌的学生承认"自身存在问题"。
这种驯化工程从小学课堂延续到公司格子间:领导凌晨两点的工作微信必须秒回,房东克扣押金要自认倒霉,商家虚假宣传该吃哑巴亏。
当"维权"成了需要勇气才能说出口的禁忌词,"懂事"便成了剥削者最好的帮凶。
某互联网大厂的"管培生培养计划"里,赫然写着"学会合理消化工作压力"的条款。年轻人们熟练运用学生时代练就的自我PUA技能,把每天工作14小时美化为"福报",把无偿加班包装成"学习机会"。
这种深入骨髓的自我规训,让每个打工人都成了自己精神血汗工厂的监工。
人才市场里飘荡着无数幽灵般的灵魂,他们带着父母选的文凭,背着老师教的套话,揣着辅导员改的简历,唯独找不到自己的声音。
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老师让学生用SWOT分析法剖析自己,结果68%的学生在"优势"栏填的是"吃苦耐劳",在"劣势"栏写的是"缺乏经验"。
相亲角的家长们交换着子女的学历证书,就像在交易精心培育的盆栽。
这些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年轻人,在职场情场一次次碰壁后才惊觉,自己早已丧失了野蛮生长的能力。
某次青年座谈会上,当被问及人生理想时,全场最响亮的回答竟是"考上编制"。
某中学政治课上,老师正在讲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台下学生整齐划一地记着笔记。这种荒诞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我们在哲学课上背诵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却在现实中被一条朋友圈谣言耍得团团转;在历史考试中默写"五四精神",却在职场遭遇不公时选择忍气吞声。
短视频平台上的"职场导师"们收割着千万流量,他们兜售的"高情商话术",不过是教人如何更圆滑地跪着生存。
那些本该在中学课堂培养的批判性思维,最终异化成识别网络套路的应激反应,年轻人成了在信息洪流中疲于奔命的溺水者。
教育的真谛不该是制造严丝合缝的标准化零件,而是培养能在现实土壤里扎根的生命力。
当我们把"找工作""租房子""讨薪"这些基本生存技能污名化为"社会染缸"时,实质上是在用教育的名义实施着某种精神阉割。
那些走出校门后跌跌撞撞的年轻人,不是被社会毒打后才学会成长,而是在用血肉之躯填补教育留下的巨大空洞。
真正失败的教育,不是没教会学生应付考试,而是没教会他们如何体面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