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抗日烈士董秋农的烈士墓建成,当时有许多人参加了建成仪式,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董秋农过去战友们的孩子们,唯独一位八旬的老太,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陌生,而当他们知道这个八旬老太的名字的时候,有一些还在世的老革命们忽然惊讶说道:

“那是董秋农的恋人啊”。

后来,董秋农的家人们在报刊上得知了董秋农与夏春玲的爱情故事,他们随后进行探访,竟然发现一个震撼的事情:

夏春玲在董秋农牺牲之后,没有跟任何人结婚,孤独终老一生。

那么董秋农是一个怎么样的革命烈士呢?

夏春玲又为什么终身不嫁呢?

董秋农的家乡是大连金州二十里堡韩家村,1910年,他出生在一户普通农家,土墙草屋承载了他的童年。

在他的记忆中,他童年的生活过得非常繁忙,每天都为了生活不断奔波,比如他每天清晨挑水,木桶压得肩头生疼,他午后劈柴,汗水滴落泥地,他夜晚借油灯读书,手指摩挲着粗糙书页,因为没有学过写字,所以字迹歪斜,但‬却满载希望。

衣服破了,母亲缝补他的布衣,叮嘱他勤学上进,父亲教他耕田,言传身教坚韧品格。

贫寒的日子磨砺了他的心性,让他渐渐成长。

长大之后,他常随母亲走亲访友,因为家乡有日本人的势力介入,他每次路过日军岗哨,都‬目睹乡亲被呵斥低头,看到这样的场景,他攥紧拳头,暗自发誓要出人头地。



1928年,18岁的他考入旅顺二中,背着粗布包走进校园,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渴望。他坐在课桌前,认真抄写英文单词,练习汉字书法,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旅顺二中的校园也‬笼罩在日本殖民统治的阴影下。

每日清晨,日本校长召集学生列队,要求面朝东方,向天皇磕头致敬。董秋农站得笔直,目光如炬。他对身旁的同学低声说道:“中国人跪天跪地跪父母,绝不向东洋天皇低头。”

而‬他的话语传遍队伍,同学或敬佩或担忧。校长怒视着他,厉声责问:

“你为何不从?”

董秋农昂首回答:“我是中国人,不做这等事。”

听到他这种话,校长变本加厉刁难。他在课堂点名批评董秋农,责骂他作业潦草,他在操场罚站董秋农,



‬在‬烈日下站到汗湿衣背,但他‬始终‬咬紧牙关,默默忍受。同学私下劝他妥协,他摇头说道:

“屈服一次,便无尊严。”

1929年,忍无可忍的他收拾书本,告别老师,独自踏上北平的火车。到了北平之后,他考入弘达中学,租住狭小阁楼,每晚挑灯夜读,内心埋下民族觉醒的微光。

1933年,董秋农中学毕业,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日本神户商业大学经济系。他踏上异国土地,寄宿在一间逼仄的公寓,墙角堆满课本。

他白天听课,记录经济学公式。他夜晚打工,洗盘子赚取学费。他挤出时间走进图书馆,翻阅马克思主义书籍,阅读《资本论》的日译本,字里行间感受到剥削的真相。他参加留学生聚会,与同胞讨论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的野心。帝国主义的面目在他心中清晰,他的手攥紧了笔杆。

课余,他漫步神户街头,见到日本民众的日常,却想起金州乡亲的屈辱。他写信给大姐,倾诉内心的激荡:



“姐,我不愿为日本人做事。”

1937年1月,他完成学业,因为董秋农‬的成绩非常优异,日本人想要把他‬留在日本学校,董秋农‬对此毫无质疑地‬拒绝了,日本人退而求其次,为他开出前景:

那就是回大连,进入日资企业,享受高薪,毕竟有这么一些年‬的师生情谊在,所以,董秋农‬并没有说很难听的话,他只是谢绝校方安排,收拾行李,登上归国轮船。

他对友人说道:

“宁可清贫,也不食敌粟。”

而‬回到大连之后‬,董秋农再次目睹日军岗哨林立,乡亲低头匆匆。此时,日军已经全面占领的东三省,相比他小时候所看到的屈辱画面,此刻国家被敌人占据的仇恨感情,充斥了他的心头。



他走进家门后‬,见到母亲鬓角添白,父亲背影佝偻,他先是‬拥抱大姐,感谢她寄来的学费,而‬他听到妹妹与亲戚赞叹日本洋绸的柔滑、精粉馒头的香甜,皱眉说道:

“国家将亡,怎可沉迷吃穿?”

于是‬他细数日本掠夺中国原料的行径:

“明治维新前,日本何来这些?他们窃取了我们的财富。”

听到这些话,妹妹低头了‬,亲戚沉默了‬,他的话语唤醒了家人的觉悟。

闲暇下来之后,董秋农‬的‬大姐拉他到一旁,低声问:

“你有何打算?”



他握住大姐的手,坚定说道:“我要去延安,找共产党。”大姐点头,眼中泛泪。她取下自己的棉袄,塞给他,说:

“路上冷,带着。”

就这样,董秋农背起行囊,瞒着年迈父母,踏上前往哈尔滨的火车。

董秋农在去哈尔滨之前,要先去见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在日本留学时的恋人,夏春玲。

因为夏春玲也是日本留学生,经房东介绍,课余时间她一直在董秋农‬这里上英语辅导课,两人是东北老乡,在异国他乡相遇,分外亲近。放学后,他们经常一起到图书馆看书,很快建立了恋爱关系。



夏春玲也是一个爱国青年,两人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毕业前,两人相约回国后一起入关,参加革命,找打鬼子的队伍,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到了哈尔滨之后,夏春玲‬早早地‬就等候了董秋农‬,夏春玲‬带着他到自己的家,董秋农‬踏进夏家,映入眼帘的是装修考究、典雅气派的欧式风格大客厅。

显然,夏家是个很有钱的从事买卖的家庭。

而‬他‬初次见到未来岳父岳母,就‬很有礼貌地寒暄了几句。

看到外表挺拔、长相俊朗、说话文雅的未来女婿,夏家父母打心眼儿里满意。老两口一边叫下人张罗饭菜,一边向董秋‬农‬问这问那,打听他家里的情况和以后有什么打算。



而‬董‬秋‬农‬是个耿直的小伙子,但他没有直接道出他俩想找打鬼子队伍的想法,而是说他们想到关里找份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夏父是个商人,十分关注国内外形势。董秋‬农‬一提出想去关内,他心里就猜出了八九分。夏家就这么一个千金小姐,两位老人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往关里跑。

于是‬,夏父提出三个条件:

要么两人再回日本找工作,在日本定居。

要么回大连发展。

也可以留在哈尔滨,马上给你找份体面的工作。

夏‬父‬非常直接地‬表示:

这三条任你选,否则绝不会把姑娘嫁给你!



面对这样的情况,董‬秋‬农‬百般请求,但‬夏父始终不松口。这个情形急得夏春玲‬哭红了眼,也丝毫打动不了父亲,而‬母亲更是心疼女儿,坚决不同意他们去关内,并威胁女儿,如果跟他去关内就断绝母女关系,从此没有这个妈!

董秋‬农‬和夏春玲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看到夏家父母决绝的态度,看到春玲痛苦的无奈,思索良久,他单独和春玲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你父母不同意咱们一块走,你也不要为难。我决心不变,先走了!”

夏春玲苦苦哀求他在哈尔滨再住几天,董秋‬农‬只能狠心地‬挣脱夏‬春玲的手,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夏家,离开了相识相恋了几年的女友,含泪踏上了开往关内的火车。



自此,她与夏春玲再也没有了音讯,对她的情况也没有任何的了解,他也踏上了寻找共产党的道路。

到了1937年,卢沟桥炮声点燃抗战,这一年,董秋农第三次来到八路军太原办事处,恳求加入,他站在南汉宸面前,诚恳说道:

“我懂日语,了解日本,愿为抗战尽力。”

此前‬南汉宸两次婉拒,说他这样的人才很难得,于是建议他另寻出路。董秋农急切说道:

“不让我参军,我便留下不走。”

就这样,他的坚持传到周总理的‬耳中,刚好在那个时候周总理正在视察太原,于是决定见一见这个年轻人。



见面之后,周总理问他为什么这么急切要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周总理的提问,董秋农娓娓道来,述说童年时所看到的屈辱、还有他在日本留学时候的感悟,在周总理的面前,他用日语翻译抗战宣言,语调流畅,情感真挚。

周总理听了之后微笑点头,拍拍他的肩:

“抗战需要你这样的人。”

于是周总理亲笔写下介绍信,送董秋农前往延安。

就这样,董秋农踏入革命圣地,激动得夜不能寐,他走进抗大教室,聆听教员讲解,笔记写满理想,他接受培训,随即分配至八路军总部敌工部。

他不知道,他的到来,恰如春雨,滋润了情报工作的荒地。



因为当时的八路军总部急需翻译日军电文、报纸、布告,董秋农伏案工作,逐字破解日文密码。他整理敌方番号、驻地、补给线,装订成册,递交首长。他翻阅日军宣传册,分析士气,发现军国主义教育的裂痕。他常熬至深夜,油灯摇曳,笔记堆满案头。

他推开窗,凝视延安的星空,内心充满使命感。

他的努力,获得了总部首长称赞:

“小董干得用心。”

对此,他腼腆一笑,然后继续埋首。

渐渐地‬他随部队深入前线,观察日军作战,他发现,八路军的喊话“缴枪不杀”虽然直白,却难触动受军国主义洗脑的敌军,于是‬他向朱德总司令建议:

“可用日语喊话,晓以情感,动摇敌心。”

朱德颔首:

“好想法,试试看。”



于是‬他批准董秋农组建喊话小组,由他全权负责。

董秋农挑选日语流利的战士,亲自教导。他传授日本民歌,讲解反战诗,分析日军士兵的乡愁。他编写喊话稿,融入团聚的呼唤,摒弃生硬说教。

除此之外,他还‬设计“特别通行证”,汉日双语印制,承诺持证者获优待,就这样‬,他派人将证件撒向日军营地、炮楼、行军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日军的士兵捡到证件,于是开始私下传阅,这就导致他们彼此猜忌,士气渐弱。

喊话小组活跃在冀鲁敌后,他们藏身青纱帐,潜伏炮楼外,用扩音筒对敌喊话。董秋农站在最前,声音清亮:“日本士兵,想家了吗?放下枪,见母亲。”他唱起民歌,旋律飘进敌阵,士兵低头沉默。



一次战斗中,日军中队举着通行证投降。战士们振奋,笑称:

“小董的嘴,比枪管用。”

1939年8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罗荣桓政委带领下,转战鲁西南。董秋农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随队行动。部队穿梭敌伪顽势力之间,物资匮乏,战斗频仍。一日,政治部获悉小股日军逼近,部队‬首长决定设伏。而‬董秋农随队埋伏高地,检查扩音筒,整理喊话稿。他对战士说道:

“今日要用心,争取少流血。”

中午时分‬,日军四辆汽车驶入伏击圈。战士们掷手榴弹,炸毁前两车,十几个日本士兵毙命。后又有‬两车日军跳车逃入树林,依托山冈顽抗。双方火力胶着,难分胜负。董秋农请示首长,主动出击,他匍匐靠近敌阵,举起扩音筒喊道:

“日本士兵,战争无意义,回家团聚。”



他继续说道:“为军阀卖命,不值得。我们优待俘虏。”

这些声音传出之后,敌人忽然沉默了‬,似有动摇。

但‬突然,一名日军军官举枪射击,子弹击中董秋农胸口,中枪之后,董‬秋‬农‬缓缓倒下,扩音筒滚落草丛。

董秋农就这样牺牲在了前线。

董秋农的牺牲震动了部队。

中央领导人们得知这个事情之后,一时之间悲伤地‬沉默不已。

在1945年6月17日,延安杨家岭礼堂庄严肃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与中共“七大”代表齐聚,追悼董秋农等烈士。

在会议上,司仪宣读他的名字,会场默哀,



而‬他的事迹载入党和军队名录,成抗战史的一页。

这么多年时间过去了,董秋农家人们还是会想起他,而时隔70多年,董秋农的家人在翻阅《中国文联》出版的《壮美人生》时,意外发现他曾与来自哈尔滨的姑娘夏春玲有过一段热恋,而且,俩人感情深厚,甚至谈到了结婚的事。

这个姑娘就是夏春玲。

他们后来发现,夏春玲当年告别了董秋农之后,一直都没有结婚,她或许再用这样的方式,一直等待着自己的爱人,她知道永远等不来他了,所以她也没有选择走进新的生活,而是默默地消化着过去的美好记忆,以此来获得两个人爱的永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