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日前,“跨越边界 共创未来 探索教育国际化的深度整合与创新之路”2025年长三角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论坛在上海杉达学院举行,来自全国30所民办高校的近百位代表会聚一堂,展开10场主题报告和6场实践经验分享,共同探讨适合民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原副秘书长宗瓦结合自身外事经验,介绍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发展历程,指出民办教育国际化规模可观,但在质量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他提出,要打造“三化”育人体系,加强师资培养与国际合作,要拓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活动,要推动“四位一体”生态建设,实现联盟化发展、平台化运营、品牌化输出与本土化融合,要发挥民办灵活性,开展多元合作,要为学生提供“双轨制”选择,助力深造就业,同时搭建智库,通过多方协同推动民办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姜海山指出,民办高校在国际交流中有明显优势,如机制灵活、合作意愿强等,但也存在外事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为此,他建议以服务国家教育为本,注重师生广泛参与,项目追求实效且义利兼顾,同时强基固本着眼长远,加强学科建设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上海杉达学院牵头建设上海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为民办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该校校长陈以一表示,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与同仁在机制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领域深化合作,探索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路径,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任朝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