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而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一位母亲在去世前,瞒着大儿子,将118万存款分给了其他三个子女。大儿子得知后既震惊又心寒,最终将兄弟姐妹告上法庭。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它戳中了一个很多人不愿面对的现实: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总是纯粹无私的,生育行为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利益关系。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可能会更偏爱他们认为将来能照顾自己的子女,而不是“指望不上”的那个。父母会倾向于对更听话、更亲近的孩子付出更多,而对疏远的孩子有所保留。有些父母会按照传统观念分配资源,比如重男轻女,或者偏向更“有出息”的孩子。

在新闻中的母亲眼里,大儿子可能“不够孝顺”或“不需要这笔钱”,所以她选择把钱留给其他三个孩子。这种行为看似不公平,但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权衡,她认为这样分配更符合她的需求。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生育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育是为了基因延续;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育是为了养老保障和家族延续。父母养育孩子,潜意识里是希望得到回报的,无论是情感上的陪伴,还是实际上的赡养。

为什么很多父母会偏心?因为他们觉得某个孩子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养老、面子、情感依赖)。因为他们认为某个孩子“更需要帮助”(比如混得不好的孩子),甚至仅仅是因为某个孩子更会讨好他们。这些偏心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利益计算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爱。



既然生育的本质是利益关系,那我们就该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处理家庭问题,而不是一味强调“亲情无价”。比如:父母应该提前做好财产规划。如果决定分配不均,最好提前告知所有子女,避免死后引发纠纷。也可以通过遗嘱或公证明确财产分配,减少争议。而子女则要降低对父母的“道德期待”。不要指望父母绝对公平,他们的决定往往基于自身利益。尽早经济独立,减少对父母资源的依赖,这样即使被偏心对待,也不至于太受打击。

如果父母去世后遗产分配不公,子女有权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自己的份额(比如法定继承权)。但打官司伤感情,最好在生前就协商清楚。

这起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生育不是纯粹的爱,而是一种带有利益考量的行为。父母会偏心,子女会计较,这都是人性使然。与其用“无私的爱”来绑架彼此,不如坦诚面对家庭中的利益关系,用更理性的方式处理财产和情感问题。

真正的成熟,是看清亲情的本质后,依然能妥善处理其中的利益纠葛,而不是一味幻想“父母必须公平”。

看了这些后,你还觉得“不爱就不要生”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