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Yumi
编辑 | 杜都督
作为一个在京务工的江苏人,最近有两条消息让我惊到头掉:
第一,北京SKP,已经不是最赚钱的商场了。
第二,南京德基取代了北京SKP,凭借245亿营业额,拿下了2024年“全球单体商场销售冠军”。
对于江苏人来说,这几乎是短剧剧情一般的存在:
“一觉醒来,我重生了,我家门口出了个状元。
大家都以为是最受欢迎的苏氏贵公子,只有我知道,那是平日里最没存在感的南氏竹马,偷偷干了票大的……”
拿了逆袭剧本,吊打皇族。
怎么回事,最没存在感的省会,偷了北京第一奢侈品天堂的家?
全球最牛商场,靠厕所出圈
就像idol都有自己的必杀技一样,现在的商场,都有自己的killing part。
北京SKP是老铺黄金,成都IFS是顶上的熊猫。
那属于南京德基的,则是它的厕所。
每一个第一次去德基厕所的人,都会拥有一种“小刀喇屁股,开眼了”的震撼:
它花了几千万,把厕所装饰得和艺术品一样,甚至不同的楼层,有不一样的风格。
有酷似《哪吒》里玉虚宫造型的“森系花园”,本尊来了都要尿一泡的“米开朗基罗艺术风”;还有“赛博朋克”、“中式禅意”和“奢华宫殿”……
但凡你稍微尿急走快一些,都会错过这一砖一瓦的精致与惬意。
〓图源南京德基
旅游博主第一次写上了厕所攻略,打卡博主已经写上了“网红机位”。
来南京不逛德基厕所,那已经是个被新时代甩在身后的人了:
“有屎,我要去南京一趟。”
蹲免费的坑,吸奢华的味。
无论口袋里有多少钱,都可以自信笃定地迈入那豪掷千万打造的,厕所界爱马仕。
旅游博主甚至把它写进了“新·南京旅行三件套”:
“来南京我只做三件事:打卡南京博物院、红山动物园和德基厕所。”
〓图源小红书用户@momo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奢侈的是钱,最便宜的是注意力。
而德基广场,赚的就是年轻人的吆喝。
然而如果你走出天价厕所,转头就吐槽德基地板脏,那也太苏北了:
“那不是土,可是德基老板专门淘来的化石啊,懂?”
〓图源小红书用户@关小婕
鹦鹉螺、菊石、箭石,珊瑚、角石、腹足类。
以至于周末德基,挤满了带孩子“上地理课”的家长。
他们从寒武纪学到奥陶纪,抬头仰望厕所星空,低头脚踏化石实地,学麻了。
如果再进一步,愿意稍微花一点钱,那也能摸到艺术的门槛。
登上顶层的德基博物馆,你还能和莫奈、安迪·沃霍尔、马蒂斯聊聊人生。
价值40亿的艺术,只需要一张不到100的门票就能接近。
多少年轻人,某个周末来一趟德基,随手拍一张厕所,拍一张地板,拍一张常玉。
朋友圈文案都是现成的:“很高兴我也喜欢艺术。”
靠“网红厕所”和“化石地板”在社交媒体上带来流量,再靠“艺术展”增加一些艺术细胞。
德基这一招,无论从流量还是品相,都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不过,就在无数年轻人感慨“去德基一遭,逛免费厕所、看便宜画展”时。
真正的金主们,却在这片高楼里,享受着另一个世界:
有人说,在德基网红厕所要小心,隔壁间可能是刚从爱马仕配完货的大佬。
但现实中,那些凭借低消20万进入德基天象会员的VIP们,早就到了Tom Ford护手霜洗手液伺候的专属厕所。
〓图源小红书用户@芝麻胡女士
不只是解决三急,人们顺便用高配版戴森把油塌了的颅顶吹一吹,就连皮筋供货也是甩海底捞几条街。
再进一步,有一群不可见的富豪老钱们,踏上了德基顶上、号称全中国最好的丽思卡尔顿,俯瞰金陵城。
Sales和保安们将货品整齐送货上门。壮观的长江落日下,南京丽思专属且限量的盐水鸭小狮子在闪闪发光。
当然了,“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大金主毕竟是那稳固且稀少的百分之一。
精致中产则撑起了德基的稳固大盘。
他们是强大消费力的拥有者,蹲得起老铺黄金的长队,在200块一颗的话梅面前毫不犹豫。
但他们绝不“人傻钱多”,任何一次10倍、20倍积分和生日礼的机会,都不能放过;
德基各类区域首店特色了如指掌,从M Stand仅此一家的巧克力,到Aesop限量的紫色布袋,都得有。
虽然定位还是高奢商场,但德基打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靠厕所出圈,靠中产补单;
普通人来看厕所、地板、画展,中产来逛正*、伊*、L*。
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三件套”……南京在这里折叠。
团结江苏人,拿下安徽人
不过,当我的苏E朋友告诉我,她这周末要去德基逛逛的时候,我脑子里还是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苏州人,什么时候需要去南京逛街了?”
毕竟苏州人的精神省会是上海,而江苏其他11个地级市,更没有把这个省会放在眼里。
有吴侬软语、甜粽、鲜肉月饼的,瞧不起吃大葱、煎饼有暖气的。
东北人哪怕不同省份都是老乡,江苏人精确到县也不一定认亲:
主观来说,这个世界是没有江苏人的。
苏北苏中苏南已经是初级分类,南通苏州宿迁也不够精准,每个人恨不得把自己的籍贯定位在街道。
“我是东莱村人!”
“江苏南京,中国徐州,世界昆山”的古老段子,只是在一遍遍地告诉我们:江苏,宛如一盘散沙,走两步就碎了。
而它背后的原因是,江苏,太富了,富得难分伯仲。
中国百强县里江苏有超过20个,传说中杨超越来自“贫困的县城”,结果一查发现她是江苏大丰人——
2023年,大丰区的人均GDP高达13.22万元,超过成都和西安。
从经济实力上讲,苏南苏北大家百花齐放,有千万个理由不服气。
而现在,这种微妙的感情,从遇见德基开始龟裂。
德基地下停车库,密密麻麻的皖E苏K豪车。
这种现实,令我分分钟忘记在上海人脱口秀里听到的100个苏北安徽地域梗,重新做人。
有网友说:“德基广场,是一种江苏整体有钱的具象化表现。”
奢牌闪亮的外立面橱窗像一座座金库,电梯间的镜面不锈钢被擦得能照出银行卡余额,保洁阿姨的拖把都蘸着祖玛珑香水。
“站在楼顶向下望,我好像知道「销金窟」 三个字怎么写了。”
还有人感慨:“在德基,能听到江苏各地还有浙江的方言,大家话不多,手里拿着的袋子,人来了就是买。”
中国人俗话说,财不外露。
但在德基一应俱全的奢侈品世界,闷声发大财的江浙老板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T台。
而有意思的是,长居长三角鄙夷链末端的安徽人终于在德基的刷屏里,“上桌了”。
本来就是安徽的精神首府南京,安徽人对这里充满归属感。
我的合肥贵妇闺蜜姐姐,本来每年要拨冗固定要在skp周年时薅波大的,如今已经改爱德基了。
“哪里还没有老*黄金呢?至少南京春天没有柳絮呀~”
而和南京人当邻居的马鞍山和芜湖人,不仅方言和南京无障碍,也早已在德基找到了家的感觉。
远一点的蚌埠人放言:“去安徽省省会南京逛街买表。”
苦于本地没有什么高奢品牌的安徽富人,把德基的门槛踏破了。
南京哪里是南京,明明是徽京。
〓图源抖音用户@江飞玩表-名品汇
而团结江苏人、拿下安徽人,其实也是苏皖城市的“南京都市圈”的缩影。
另一方面,早在2021年,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已达7899.41亿元。
虽然位居全国第八,但人均社零消费8.48万元,超过北上广,位列全国第一。
2024年,从长三角核心区城市人均收入增长来看,排在后面一些的新一线以及二线城市增速超过上海……消费力恢复惊人。
这里的人,敢买,也爱买。
发挥自己的虹吸效应,靠网红现象把自己的名声打出去,再把奢侈品牌首店引进来;
接着就能像海绵一样,将江浙皖中产的注意力牢牢吸住,再一点点撬开他们的钱包。
德基,make江苏团结again。
在奢侈品商场里遭遇的白眼,被治愈了
伴随着德基上升的,是”北京skp下滑到第二”的新闻。
过往新闻里,印象深刻的是驱赶着外卖员的SKP保安;
而如今,是晒出德基会员积分的小红书笔记下面,清一色的奢侈品sales留言:
小姐姐,看看我们家。
当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成为奢侈品市场的蓝海,这些新时代的消费者站到了潮水的顶端。
对于高奢爱好者来说,南京德基品牌全、种类多、有选择,但这个盘子始终是有限的。
再加上这两年境外游回潮,高奢消费会向外转移。跳出SKP们“固守老钱”的观念,去更大的盘子里找活路,对于二线市场来说,尤为重要。
降低门槛,做大多数人的生意,才是商场把自己努力盘活的方法。
〓图源:德基艺术博物馆
2015年的夏天,还是杂志社实习生的我,从新街口号称亚洲最大地铁站的迷宫里绕出,第一次迈进南京德基。
和高中阅读的经典著作《小时代》系列里的林萧一样,我感觉到了从头到尾的冰冷:
“我怎么配得上这么奢侈的商场!”
而现在的全球单体销售额最高的商场,人来人往,少了几分拒人千里的“冷感”。
富婆姐姐告诉我,德基总给她一种“我没有很尊贵,但他们也并不高冷”的合适尺寸感:
“销售并不会过分推销,他们会谦逊地俯下身,和你在一个很舒适的距离里介绍产品。
总的来说,大家彼此配得感都很强。”
奢侈品首店,网红玩法,24小时营业……都代表一种新的姿态,而“高奢=高冷”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不只是德基。
这几年在二三线城市表现很好的万象天地、龙湖天街、大悦城、吾悦等商场,也都走精品化、时尚化又亲切体贴的路子。
年轻人占领b1b2,skp排位下沉,奢侈品柜哥柜姐开始俯身吆喝,都说明一种潮水流动的方向。
当奢侈品的预算有限时,比起高高在上的冷脸,消费者当然更愿意为提供丰富情绪价值的东西去买单。
毕竟,“除了买东西,其实我们更想要一种感觉。”
遥想当初,郭敬明在《小时代》里写道:
“在那些衣着光鲜的时尚分子和派对动物眼中,恒隆一定是上海的中心。
和其他商场相比,恒隆无论什么时候,都冷清得想要倒闭一样。”
这种对高奢商场的描写,曾经占据了大多数成长中的青春男女对现代资本物欲的想象。
然而,大人,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