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的发言——“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引发轩然大波;这一言论将海归人才的就业问题推向舆论风口。
这个言论也引出了两种声音,支持的人认为格力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保守策略是“必要之恶”。有网友称:“核心技术一旦泄露,损失难以估量,宁缺毋滥。”部分人认同董明珠对股民利益的重视,认为其“敢说真话”。
这番言论的底气来自格力的技术壁垒:近五年累计申请专利超10万件,核心空调技术100%自主研发。但数据背后暗藏隐忧——2023年某海归工程师离职后,将新型热管理技术参数泄露给外资企业,导致格力损失超2亿元订单。这种切肤之痛让董明珠选择极端保守策略:格力1.3万名研发人员中,海归占比不足0.5%,远低于美的(15%)和海尔(12%)。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随着时代变迁,留学生大军的回归成为常态,当下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海归?
首先,我们不否认,跨国交流学习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官派的出国留学生就诞生过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铁路专家詹天佑等一大批的国之栋梁。
但当下,随着科技生产力逐步进入到瓶颈期,全球各国在科技高端制造、医药等行业领域的博弈也跟着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状态,那这时候就一切皆有国别了,留学生的身份也就多了一层含义。
2024年,从全国各地传来一个重要信号,多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开始明确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了。
在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高校范围发生罕见变化,往年可报考的“国(境)外知名高校”名单全部消失了,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
在考公大省山东,2025年度定向选调、常规选调范围也都取消了海外高校,向留学生关上一扇门。
在北京,《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显示,定向选调同样将留学生拒之门外。“优培计划”仍然可以报名,但也要求海外名校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国内43所双一流高校或25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的区别是,前者是公务员编制,后者则属于企事业单位。
以前都是国外本科歧视国内本科,现在居然反过来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类似变化还出现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个省份,显然不是偶然。海归的光环逐渐褪去,曾经的就业优势不再。
总结下来,选调生门槛变高,在保证各项能力过硬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要血统纯正。事实上,部分国央企、私企也不像以往一样青睐留学生,尤其是针对国外或境外一年制的硕士研究生,部分企业明确表示不纳入招聘范围。很多有能力的企业,比如福耀、华为、格力、阿里,都早早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机构,有办大学的,有建研究院的,出钱出资源,针对性的打造专属人才培养系统。
格力就有自己的人才培育体系,从高校招聘基础人才到内部,再通过15个研究院,126个研究所和1000多个实验室给予实践机会。像格力自主研发的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技术,就是本土研发团队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格力电器已拥有46项“国际领先”技术。
其次,我们想聊的是,海归是否能匹配上国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随着近几年,国内产业结构逐渐从原来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端制造业,中国的发展路线也越来越有独特性。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需要的就不仅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更需要了解国内外市场,熟悉本国政治经济环境的人才,而多数留学生已经不具备绝对竞争力了。
对于留学生而言,出国去镀金,回国领高薪的梦想破灭。无论是担心海归派间谍,还是考虑到海归派的能力,这纸文凭正在褪去原来的光环,转而成了留学生们回归后的第一道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