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爱吃辣的朋友都知道,吃辣椒“痛”在嘴里,吃芥末“痛”能直达鼻腔。


在寿司旁的一抹翠绿、凉拌菜中的辛香刺激,或是热狗上点睛的黄芥末酱——这些被统称为“芥末”的调味品,实则源自三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山葵、辣根与芥末。它们同属十字花科,却因生长习性、化学成分与食用场景的差异,在人类饮食文化中演绎出独特的辛辣传奇。

山葵、辣根与芥末的档案

山葵,十字花科山萵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于日本山谷溪流旁的阴湿环境。其地下茎呈圆柱形,表皮青绿,内部乳白,需在流动冷水与遮阴条件下生长,从种植到采收需1.5至3年。优质“泽山葵”纤维细腻,香气清冽,而旱地栽培的“陆山葵”则质地粗糙,多用于腌渍。因栽培难度高,新鲜山葵根茎价格往往较高,被誉为“绿金”。

辣根,属于十字花科辣根属,原产东欧。辣根的肉质根粗壮如萝卜,表皮黄白,可长达60厘米,耐旱性强且生长迅速。19世纪传入中国后,在山东、上海等地广泛种植。辣根辛辣味浓烈持久,但香气单一,常与淀粉、亮蓝色素混合制成青芥辣酱,成为寿司店平替山葵的主力。


芥末,来源于十字花科芸苔属的芥菜种子。黑芥与褐芥的种子含黑芥子苷,水解后生成挥发性烯丙基异硫氰酸酯,辛辣刺激;白芥种子含白芥子苷,水解产物为对羟基苄基异硫氰酸酯,产生辣味温和。我国周代时已用芥籽入药,《礼记》记载其可“疗疡疮”,后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辣”由何而来

辣椒产生辣的物质(辣椒素)不同,山葵、辣根与芥末三者的辛辣本质均源于硫代葡萄糖苷的水解,但具体成分与生物活性差异显著:山葵的独特风味来自6甲硫基己基异硫氰酸酯与7甲硫基庚基异硫氰酸酯。这些含硫化合物占其挥发油的35%以上,赋予山葵清冽的果香与硫磺气息。

辣根的辛辣主力是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占挥发油成分的89%-94%,同时含有β苯基乙基异硫氰酸酯,带来略带苦杏仁味的独特香气。辣根辛辣感直冲鼻腔,因分子稳定性强,辣根也适合工业化加工。

芥末的风味图谱最为复杂:黑芥籽释放的辛辣强度超过山葵,而白芥籽需高温激发,适合烤肉蘸料。

颜色是个问题

我们常吃的绿色的“芥末”,其实都不是芥末。真正的芥末是黄芥末。黄芥末是由芥菜的籽磨成粉混合液体制成,其明黄色则源于天然姜黄素。我国食用芥末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和国外的芥末酱不同,中餐里使用的芥末多为芥末粉和芥末油。


芥末粉,顾名思义就是芥菜的种子磨成粉,可以在烹饪时直接使用,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调制成酱汁。北京的传统菜肴“芥末墩儿”就是用芥末粉制作的。北京芥末墩儿酸甜脆辣,被张大千题诗赞为“梅花老酒伴君游”。芥末油是黑芥子或者白芥子经榨取而得来的一种调味汁,因为其味道辛辣,可以让人食欲大开,更多的是在凉拌菜中使用。

在日料店吃寿司和生鱼片时,除了酱油还会搭配上一小团绿油油佐料,就是山葵。新鲜的山葵需要现磨现吃,葵研磨后呈淡绿色,接触空气15分钟后氧化变暗。山葵香气复杂,初闻微甜,5秒后辛辣感缓缓上升,但是它所产生辣味不会停留很久,据说品质好的的新鲜山葵回味甚至会有些甘甜。

因为价格便宜,辣根总是作为山葵的代替品出现。辣根不是绿色的,目前市售青芥辣酱往往是由辣根制作,其亮绿色来自柠檬黄与亮蓝的合成色素,可以久置不褪色。辣根的气味比较冲,相对刺鼻,入口即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