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图书馆功能室摇身一变,成为学生们表演的大舞台。“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初一学生刘立基化身“小鲁迅”,演绎《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片段,引发了很多学生观众的共鸣。
刘立基等很多学生通过课本剧演绎,对《朝花夕拾》整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对鲁迅笔下充满温情回忆与理性批判的世界,有了不同角度的阅读感悟。
近年来,广州市基于学习场域,聚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力推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努力深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以前,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储备量,尤其是记忆性内容要求较高。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知识,很多语文老师通常会节选名篇名段‘喂’给学生,让他们尽快掌握相关内容、积累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坪直言,很多名篇名段虽然是“珍珠”,但缺乏“一根线”将其贯通连接。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性的碎片化阅读,打乱了文学作品的完整肌理与思想脉络,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对文本整体性的把握能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随着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深度影响,社会对人才的素养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储备量,而侧重于其在破解真实问题时,所需要的全局性思维和复合型能力。面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和传统教学的困境,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新课标,并着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帮助教师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本书往往蕴含着脉络清晰的逻辑体系。学生通过梳理一本书完整的内容架构,才能构建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网络,锻炼深度探究思考等能力。”在陈坪看来,整本书阅读顺应新课标改革导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国家教学改革方向的引领下,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带动全市学校开展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改革,着力推动阅读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原来在部分学校,偏重应试的阅读窄化了很多学生的视野,很多学生“紧盯”文学书籍,难以形成对社会的全面认知。陈坪介绍说,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他们将阅读书目扩展为文学类、文化类、实用类、学术类四大类型,努力通过广泛多元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和阅读能力。
部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兴趣不强,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动力,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执信中学、广东广雅中学等很多学校精心设计丰富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自由组建阅读小组,自主推进阅读进程,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呈现阅读成果。
在《昆虫记》整本书阅读项目中,执信中学设计了“制作昆虫模型”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任务。执信中学副校长陈美霞介绍说,学生们自由分组开展阅读,深入研读书中描写片段,从繁多的昆虫种类中挑选蜣螂、红蚂蚁等感兴趣的昆虫,制作出多样、精美的昆虫模型。执信中学还引入了“外来入侵生物”科普专题展,让学生们从中深化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部分书籍的整本书阅读有一定难度,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容易“碰壁”。如何对学生加强阅读指导?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设计了《人间词话》等阅读手册,以字词注释、旁评等导读形式,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学校教师将整本书阅读嵌入语文教学中,传授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规划,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拓展延伸。
广东广雅中学语文科组长刘文岩发现,高中必读书目《乡土中国》阅读难度较高。部分学生遇到晦涩难懂的内容,就容易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难以完整“啃”下一本书。刘文岩组织科组教师,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在导读课上努力“下功夫”。
导读课上,刘文岩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对乡村社会的部分现象进行深思、讨论,调动学生对书籍的阅读兴趣。他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乡土中国》的整体结构、学术价值,并解释“差序格局”等学术概念,引导学生梳理整本书的框架。
“在城市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社会上还存在着‘乡土’特性吗?”刘文岩带领科组教师设计了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完成文章写作,学以致用。为了加强阅读全过程引导,语文科组还针对关键学习环节,开设阅读节点课,把握学生的阶段性阅读情况,帮助学生调整阅读方案。
很多试点学校的学生通过深度阅读整本书,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生活现象,创作了很多有深度的好文章。广雅中学收集了很多优秀的学生阅读作品,并努力推动作品向外传播。叶馨蔓、黄沛怡等学生的作品发表在多种杂志报纸上,还斩获了写作奖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收获了成就感,更加积极主动阅读书籍,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
据悉,广州市基于学习场域的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近年来收获了丰硕的实践成果。据最近一次广州市教研活动发布的调查报告,全市范围内参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学生,对此满意度高达90%。很多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培养了持续学习的习惯,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蒋颖妍)
作者:刘盾 蒋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