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峻)在江苏省中医院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的病房里,67岁的张女士握着儿子小贾的手掌,泪水在眼角闪烁:“这两年我们俩走遍半个中国,今天终于看到希望了。”这个让母子俩辗转难眠的“古怪病症”,在经历两年折磨后,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破解的密码。
时间倒回两年前,当时31岁的小贾突发持续高烧后,命运开始悄然偏离轨道。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像无形的枷锁,将这个北方汉子从140斤的健康体重,生生拖入80斤的危重深渊。“最绝望的时候,排便根本不受控制,顺着裤腿往下流......”张女士哽咽着回忆,曾经意气风发的儿子没有办法正常生活,母子俩从邯郸到北京,辗转多家医院,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
“这种病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治疗需要同时具备'上天入地'的本领。”江苏省中医院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主任朱维铭教授用形象的比喻道破治疗难点:既要精通“天上”的复杂肠道结构,又要掌握“地下”的精细肛门治疗,还要深谙肠内营养支持等交叉学科。而传统医疗体系分科过细的现状,让很多患者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
转机出现在2024年盛夏。骨瘦如柴的小贾被推进江苏省中医院时,朱维铭团队当即启动多学科诊疗:一方面,先通过临时造口为患者建立营养治疗提供条件,让溃烂的肠道“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同时在不进一步损伤肛门功能的基础上处理复杂性肛瘘。待营养状况改善和肛周病变控制后,根据患者的肛门功能再决定是否行造口还纳术。经过9个月的精心治疗,这个上周刚完成还纳手术的年轻人,已从肛门排便失禁的状态恢复到规律的三次正常排便。
这背后,是江苏省中医院打造的炎症性肠病诊疗新范式。2023年7月成立的诊疗中心,打破学科壁垒,集结肛肠科、脾胃病科、放射科等精锐力量,形成覆盖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链条诊疗体系。数据显示,中心运行一年来,已收治1200余例疑难IBD患者,完成肛周手术300余台、腹部复杂手术200余台,病源辐射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
朱维铭教授说,在这里,肠瘘患者通过创新术式重获消化功能,短肠综合征病人借助营养疗法重启生命能量,那些曾被判“无解”的病例,正一个个改写命运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