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铁粉在“氢化镁”文章中的回复:



其实,这是一个相当错的观点,可以说错他姥姥给错开门——错到姥姥家了。

未来鱼雷是否可以使用氢化镁一类的固态储氢材料,在压缩氧气(或液氧)的辅助下,进行二次燃烧甚至“协同爆炸”来提高杀伤力。听起来很“有科技感”,对吧?但对不起,武器设计不是玄学,不靠“如果”、“万一”和“说不定”来堆威力的。

凡是听起来像“增效”“叠BUFF”“氢+镁+氧=大爆炸”的想法,基本都是小白脑补出来的。热兵器不是打《怪物猎人》,你不能靠“混合材料+触发条件”来刷伤害乘区。氢化镁作为一种储氢材料,本质如果用途在于“缓释氢气”为鱼雷提供动力,而不是当炸药使用的话,还是转门用途的好,幻想它用来增伤的话,燃烧热值和反应路径极度依赖复杂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条件,否则根本不具备战场快速释放能量的能力。你不能一边讲“固态燃料”,一边又说要加压缩氧气,这和“我要用干柴点火但一定要下雨天”是一个逻辑水平。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讲讲武器设计的一些基本准则,敲黑板,抛弃幻想,坐下听课!

第一个要素——做武器切忌既要又要,武器设计从来就是一门“做减法”的艺术,而不是“叠加游戏”的幻想。咱们举个例子,美国的M1A1坦克常备用的弹药有三种:M829、M830和M1028。



M829 是专打装甲目标的动能穿甲弹,采用贫铀弹芯和脱壳稳定尾翼设计(APFSDS),它的任务就一个——在极高速度下穿透敌方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或爆反装甲。它不爆炸,不碎片,不空爆,打到人身上反而过穿,效果甚至还不如一颗大口径机枪弹。所以它就只干一件事:打坦克、打重装甲。

M830 是空心装药弹(HEAT-MP-T),负责对付轻型装甲、碉堡、工事、城市建筑等等非主战坦克目标。它能爆炸、能破甲,但打厚装甲不行,打步兵效果也不突出,所以它做不了M829的工作,也不能替代大范围反人员武器。

M1028 则是坦克版霰弹枪,发射1100颗钨钢球,是为了在城市战中压制近距离的步兵和伏击敌人用的。它打坦克?基本没有任何意义。它打工事?也是没有什么效用。

曾经,有好事者做了一个M1147,这东西是可编程的,这个样子:



叫做AMP(Advanced Multi-Purpose,先进多用途)炮弹,在美军序列中叫做“HEMP-T”分解一下:High Explosive Multi-Purpose with Tracer 高爆多用途带曳光。



这是生产B-2轰炸机的诺斯罗普·格鲁门的产品。就是想用一种炮弹取代现在美军坦克上常用和不常用的四种炮弹。简化后勤,让坦克携带单一弹药上战场。



这种弹药可产生爆炸、穿甲和破片效果,并配备多模式可编程引信,允许坦克乘员选择三种作战模式之一:点引爆、点引爆延迟或空爆。

W君是一直不看好这个项目的,虽然在今年一月诺·格拿到了合同开始启动全速生产进程,但是这种坦克炮弹真正在实际使用中是不是有问题并不好说,毕竟,论穿甲能力比不过M830,论爆炸不如M908,对人员进行杀伤也不如M1028,所以美军的M1坦克中现在要配备第四种弹药了……本来精简弹药减少后勤维护量的想法很好,只可惜做到最后又加了一种,是不是很讽刺?

第二个要素——叠加不一定就是好的。再说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苏联在1970年代建立一型满载排水量为43000吨的大型舰船,在这艘船上装备了4具双联装P-500超音速巡航导弹。



2座双联SA-N-4对空导弹发射装置



2座五联533毫米鱼雷发射器

2座双联76毫米炮,8座6管30毫米炮

2座12管RBU6000反潜火箭

1座双联SUW-N-1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这东西的火力配备已经比一般的巡洋舰都强大了,更可怕的是,还带有飞行甲板,可以携带30架舰载机,没错,你想到了,这就是基辅级航母,在这艘舰船上你能看到一切军迷能想象的火力堆叠。



那时候,苏联可不管这个叫航母,而叫做“载机巡洋舰”,但到了现在,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基辅级就是一个笑话。这就是堆叠的设计,反舰导弹太大,部署受限;舰炮没有足够火控支持;鱼雷发射器反潜性能一般;舰载机起降受限、航程短、挂载能力差;反潜火箭系统几乎没啥实际效果。结果整艘船成了一个四不像——“能做所有事,但哪件事都干不好”。

苏联时期一根筋,总是觉得一艘航母可以挑战一个航母战斗群,这毛病不仅仅是在基辅级上,其实到了下一型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上也没彻底改掉。大家不知道的是辽宁号航母的前期苏联是给配了12个垂直导弹发射器的事情吧?



当年在这艘船上位于斜跃式飞行甲板上可以打开12个垂直导弹发射舱门,里面装着苏联时期最先进的P-700锆石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

咱们购买的瓦良格号也带有这12个导弹发射器,到了大连之后,这些发射器舱门就被修船的那帮人骂骂咧咧的就直接焊死了。只可惜甲板下浪费的空间就说什么也找不回来了。

如果谁现在要去说在航母上要实现远程反舰功能,那么最好办的方式就是舰载机带着反舰导弹飞一圈。



不仅仅打击范围更广,而且量大管够。谁还费那劲琢磨在航母上装备远程舰对舰导弹导弹呢?

第三个要素——专用的才是对的,不仅仅对武器,而且也对人

在武器系统中,单一功能其实才是最优解。当然了,这里有一些反历史潮流的成分在这里。例如现在多用途战斗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之前的歼击机、截击机、攻击机目前都被多用途战斗机逐渐取代了,这是一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的背景并不是战斗机功能的多样化,而是目前战争并不激烈,任何国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维护庞大的军火库。



所以,为了“图便宜”搞出来一些多用途战斗机,并不是因为这玩意有多好,而是因为用这玩意足够便宜。

不理解吗?看这个图:



有没有看到F-22尴尬的地方?一架标榜自己隐身技术卓越的第五代战斗机,在执行警戒伴飞任务的时候被迫携带了副油箱。美国几十年隐身技术的研发优势就毁在了这对副油箱上。

它告诉我们,哪怕你是最先进的空优五代机,为了执行一个“不属于你设计初衷”的低烈度任务(例如远距离伴飞巡逻),你也得牺牲隐身性、牺牲战术位置、牺牲设计尊严——换来的不过是一组油箱。

这是23年1月24日一架A-10的照片,网络上的图片都比较模糊:



所以大家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内涵,只是看到三个地勤人员在对飞机进行检查。W君这里有高清大图,我们看局部:



这时你会发现飞机已经坑坑洼洼斑驳遍身了。为什么还不退役掉还在飞?原因就是这种专用的飞机并没有替代品,美国的F-22和F-35完全无法执行A-10能执行的任务。

有的时候“专业工具”就是比“泛用工具”要用得顺手。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为什么我们还保留大量的小六爷?



在有些情况下,炸弹卡车能做的事情,别的多用途战斗机还真的做不来的,从轰-6到歼16它们都是完成专门的工作所存在的。当然了,现在所盛传的“歼-36”,你难道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新六爷吗?



36能干的事情,20真的能干起来吗?

飞机是个特殊领域,但是对于弹药来说,就更专业化了。拿最简单的子弹来说,我们看到的不带标记的叫做普通弹,但是并不只是有普通弹,还有这些:



通常特殊弹在弹头上会涂有不同的颜色标记,这些都是为了让士兵在专门的任务中专门使用的。

有没有一种子弹能完成所有的任务?还真有这种设计,叫做穿甲曳光弹燃烧弹爆炸弹。色标是绿黑黄。



但这种弹药,穿甲能力比穿甲弹弱,爆炸能力又比瞬爆弹差,燃烧能力也不如单纯的燃烧弹,就是曳光之时能力也要比专门的曳光弹差。有没有感觉像是文章前面的M1147炮弹的样子,也是样样能做,但样样不精?这都是叠buff带来的副作用。通常怎么解决这种问题?



在弹链上装不同子弹不就可以了吗?还是那句话——搞那么复杂做啥?

正确的思路:

武器的功能搭配和组合是可以由人来自由决定的,这是体系作战的一个重要素养,而不是依靠一些不确定性来增加战场复杂度。例如鱼雷里面的燃料的确在鱼雷爆炸的时候会稍微的增加一些伤害,但是对比鱼雷的200公斤装药来说就是微乎其微了,而且为了保证鱼雷的射程一些去“赌”那么一点概率的奇技淫巧反而会增加战争和打击的不确定性。要不要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如果考虑,就增加了战场决策的复杂度;如果不考虑,那你当初设计它干嘛?

而且,真正当兵打仗的人都是在参与刀口上舔血的高风险活动,你能说服他们用这种不确定赌概率的东西吗?例如万一炸的时候还能有一些附带增伤效果……看人家不抽你的!



#头条精选#

#头条深一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