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融合了武术、戏剧等多种元素。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舞槌上下翻飞,以奔放的舞姿和激昂的音乐节奏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与豪迈,被誉为“中华战舞”,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种舞蹈形式近年来火爆出圈,今年更是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连游泳冠军张雨霏都忍不住在排练后台和师父切磋技艺。而如今,上海的观众也可以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了。4月26日,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英歌》将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次亮相,连演两场。
首演即加场,《英歌》为什么吸引观众?
舞剧《英歌》是广州歌舞剧院继舞剧《醒·狮》《龙·舟》之后推出的第三部聚焦岭南文化的舞蹈作品,去年12月在广州大剧院首演。
凭借前两部作品在观众群积累的口碑,新作《英歌》“未演先火”,早在11月开票当天就达成了“3小时内首场售罄”的战绩,两天不到所有公演门票全部售完,在社交平台上掀起“英歌热潮”,被观众誉为“烫”剧。应观众呼声,广州歌舞剧院后来决定加演一场,也是在开票后很快售罄。
该剧艺术总监史前进告诉记者,《英歌》之所以收到了观众的喜爱,背后有很多因素。首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岭南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为艺术工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另外,随着《醒·狮》等作品火爆出圈,积累了大量的观众基础的同时,舞剧《英歌》并不重复此前的模式,而是通过不断的舞台创新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用总编导钱鑫的话说,“我们是咬着牙,要跟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不重复别人是美德,不重复自己就是态度了。”
“舞剧《英歌》用英歌舞塑造了一个英雄的世界,他们穿着铠甲,带着翎子,戴着靠旗,在家国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当他们褪去脸谱、铠甲后,都是一个个生活在我们身边普通的凡人。”总编导钱鑫说,“《英歌》在创作上也在求新求变,没有走一个线性叙事的结构,而是采用碎片式的讲述方式,回归到舞蹈的张力和魅力本身,更多的带给人的是一种感受,一种情感的冲击。”
服装设计阳东霖介绍,剧中服饰大量采用嵌瓷、剪纸、潮绣等元素,通过艺术化再造,将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样式呈现在舞台上。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藻井,铁枝木偶、出花园、潮剧、木雕等民俗文化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融合创新,不仅展现了丰富多面的中华文化,还让这些古老元素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舞台上,带来视觉上美的盛宴。
此外,剧中还首次尝试将潮语rap与英歌舞相融合,场面震撼,观众直呼“上头”。不少观众在社交媒体分析那个观后感:“大幕落下大家还久久不肯离去,潮汕元素融入得非常自然,英歌舞全线贯穿一切元素都灵动可爱,舞蹈的表现形式非常新颖。”“没想到入场之后还发舞槌,蓝色的小瑞兽太可爱了。英歌舞群舞的时候,演员从舞台前面升起来的时候太震撼了。”
社交媒体上的观众反馈传统文化也有全新的表达方式
创排期间,主创团队走访了潮汕乡镇村落,邀请普宁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甲子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炳光、潮阳英歌凤岗英歌队等对演员们进行系统集训,演员们就快板、中板、慢板三种不同流派风格的英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领悟英歌舞的精神内核,将传统英歌舞转化为舞蹈作品。
演员们在教观众使用英歌槌
“我们跟着四个不同的英歌队学习了将近两年,老师们都很淳朴,他们可能不会像学院派的老师们一样用语言精准地表达,但却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跟你演示。对人物的理解可能就在跟他们的接触中慢慢埋下了一颗种子,也为我在剧中饰演一位父亲提供了方向。”演员庞冠宇。
“在舞蹈上,我们首先坚守英歌文化本身的气质,古朴、神秘、勇猛。在此基础之上也对演员们的动作进行了创新性的编排。比如说舞台上出现的圆球和英歌槌,演员击打圆球的动作仿佛就像潮汕手打牛肉丸的动作。英歌槌也可以化为匠人手中的刻刀,还原潮汕地区的木雕技艺。”总编导钱鑫和王思思告诉记者,这部舞剧并不是在“就非遗演非遗”,很多舞蹈动作的呈现,就是潮汕地区人民最日常的生活方式。
演员和观众互动重现“手打牛肉丸”
据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张毅介绍,广州歌舞剧院自建团以来,深挖岭南文化,讲述中国故事。2018年,剧院推出首部以广东醒狮为题材的舞剧《醒·狮》,一举摘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舞剧奖;2021年推出当代题材舞剧《龙·舟》入选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剧目。2024年12月,重磅推出又一岭南题材舞剧《英歌》,该剧已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
此次上海站,是《英歌》2025年上半年全国巡演的第11站,此前已经完成了20场演出,后续还将到访平潭等7座城市,今年预计将完成32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