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从2025年3月到4月,也门胡塞武装连续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并遭到美国密集空袭的现实,正在重塑中东战场的重心,也撕裂了西方自诩“规则秩序”的最后遮羞布。随着4月23日胡塞导弹飞向以色列北部海法、克拉尤特和加利利地区,中东格局不再是“国家与国家”的外交棋局,而正在走向“帝国与边缘”的全面对抗。胡塞的行动虽然在军事层面未构成实质打击,但它具有极强的政治符号意义:一场被西方无视的反抗,已在硝烟中形成不容忽视的战略存在。
回顾近两个月,胡塞组织对以色列的袭击已呈体系化、常态化。从红海袭扰全球航运,到发射无人机、导弹精准打击以色列南部、港口,再到本轮攻击深入以北重镇,其打击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美国则于3月15日启动对胡塞的“惩罚性空袭”行动,在荷台达、萨达、马里卜等地密集投弹,重点打击其雷达、通讯和军火设施。4月以来,美军对胡塞的空袭更趋频繁,但胡塞武装不仅未退,反而愈加主动,甚至以导弹和无人机对美国红海舰队展开多轮攻击。这种“打不死、打更狠”的回击,已彻底打破了西方对中东“非国家力量可控化”的幻想。
胡塞武装原是也门内战的派系之一,但在西方干预与以色列持续镇压巴勒斯坦背景下,其角色迅速升格为区域级抗衡力量。如今,它不再局限于也门本土防御,而是将其“反以、反美”立场推向国际舞台,主动承担起“巴勒斯坦抗战后援”的象征角色。导弹飞越两千公里,不只是战术工具,更是政治宣言,是全球南方以独特方式回应帝国主义战争的一次“火线演讲”。
中东的裂变早已开始。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愈发失控,封锁人道援助、轰炸医院与难民营已成为例行公事。而胡塞的介入使得战线纵深突破海陆边界,把本应是“地方战火”的冲突推向“区域地缘震荡”。从黎巴嫩真主党到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从伊朗革命卫队到叙利亚边境据点,中东抗美抗以阵营正在形成事实上的“去中心联盟”。胡塞之所以敢在美军空袭压境下持续对以发射导弹,正是因为其背后是一个逐渐合围的、反西方的新型地缘态势。
美国的应对策略暴露出典型帝国晚期的焦躁与错乱。面对胡塞武装的攻势,美军只能选择加大空袭力度,却始终无法斩断其武装根基。甚至在胡塞导弹袭击后,美国仍固守“防卫航运自由”之话术,对以色列持续轰炸加沙保持沉默。美以之间的战略共谋、打击对象的双重标准,已经让国际社会彻底看清“规则秩序”的实质不过是一场为强权服务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被封锁者不配获得援助,被轰炸者不配有姓名,而反击者注定被标签为“恐怖”。
但正如胡塞导弹所揭示的:在中东,反击的逻辑已经成形,且不再依赖大国许可。当胡塞用战术手段插入战略战场,其政治话语权就已经不可忽视。它不再是“代理人”,而是“搅局者”,是打乱美以战略节奏的新变量。这背后的国际象征意义深远:全球南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打破由美欧主导的道德话语垄断,揭示战争的真实结构——不是“自由对抗恐怖”,而是“霸权压迫反抗”。
以色列的危机感正在上升。南有哈马斯余烬未灭,北有真主党随时而动,红海胡塞导弹又临头而下。三线压力让以军常年建立的“威慑体系”出现裂缝。而随着美军在中东资源投入趋于疲软,以色列很可能不得不单独应对越来越多的边缘冲突。胡塞的战略价值正在不断膨胀,不因其火力之强,而在于其象征性撼动之大——当一个被美国称为“山沟土匪”的组织能多次越洋打击“中东最强军事体”,这个世界秩序的稳定性就值得重新审视。
中东乱局的未来不会由“拦截成功”来定义,而是由反抗力量如何形成系统战略回击所决定。胡塞的导弹不是孤立之举,而是新地缘博弈的宣言书。美国的空袭不是“维护秩序”,而是对旧秩序失控的反应机制。西方若继续掩盖加沙屠杀、打压人道呼声、纵容以色列为所欲为,那未来的导弹只会更多、更远、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