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约,来与数十万年前的“北京人”打个招呼吧。4月22日,“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正式揭幕,引发了诸多石家庄市民的浓厚兴趣。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曙光最初如何点亮?几十万年前的远古人类如何以智慧和勇气开启生存的篇章?周口店遗址,这座被誉为“人类远古文化宝库”和“古人类学圣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我们揭开人类起源的神秘面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周口店遗址,自1921年发掘至今共发现27处具有学术价值的化石地点。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猿人洞发现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震惊世界,被誉为“中国科学界摘取的第一块金牌”。周口店遗址不仅保存着东亚大陆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更以连续叠压的文化堆积,构建起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地质年表”。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展览由河北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主办,分为“惊世发现”“‘北京人’”“山顶洞人”“其他化石地点”“科学研究”“国宝寻踪”和“保护发展”七大板块,精选116件(组)展品,包括古人类化石复原模型、遗址出土石器工具及动物骨骼化石等,系统梳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历程与研究成果,生动呈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隗建华说,此次这个展览巡展至河北,既是两地院馆联盟合作的实践,也是文化资源跨区域流动的范例:“当我们凝视展厅中精美的石器,看到的不仅是古人类的生存智慧,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原始印记。从打制石器的精益求精,到山顶洞人的骨针饰物,这些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恰与河北泥河湾遗址群、磁山文化形成时空对话,共同勾勒出华夏文明晨曦的壮阔图景。”河北博物院副院长王然表示,希望通过该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远古人类的世界,感受人类演化波澜壮阔的历程:“特别是激发更多的青少年产生对人类起源和历史文化的探索热情,通过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诸多石家庄市民对“北京人”的印象主要来自历史课本里那张头像图,该展览则令生活在几十万年前的他们面貌更加清晰。“依据出土的‘北京人’肢骨,科学家推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男性约1.56米,女性约1.44米。‘北京人’的股骨后面有股骨脊,表明能直立行走。”昨天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讲解员苏思现场为大众进行讲解。她介绍说,自1921年发掘以来,在第1地点(猿人洞)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6颗,头骨残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颗,锁骨1件等,代表40余个男女老幼个体。迄今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仍在继续,发掘研究成果丰富。2007年中国和美国科学家通过对田园洞人趾骨化石研究推断,当时的古人类已经懂得用穿鞋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脚,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穿鞋的古人类。这项研究被美国《考古学》杂志评为“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曾经科学家将人类开始穿鞋的时间确定为距今约3万年前,而对田园洞人类化石的研究结果又将人类穿鞋的时间提前到了4万年前。”苏思说。
据了解,该展览将展至5月18日。
来源:燕赵晚报